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四十年前写《希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次数:12932
核心提示:我写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1980年,发表在《河南师大学报》上,题目叫《希望》,距今已经近四十年了。那时,我正在读河南大学(时称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三年级。我当年写的这篇《希望》,讲的是我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可别小看了包产到户,那可
p39_b

我写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1980年,发表在《河南师大学报》上,题目叫《希望》,距今已经近四十年了。那时,我正在读河南大学(时称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三年级。我当年写的这篇《希望》,讲的是我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可别小看了“包产到户”,那可是拉开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序幕啊。近段时间以来,我总有一种使命感,督促我再讲一讲《希望》这篇文章的故事。


我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招制度后第一届大学生。上大学前,我在村里当了几年生产队长,当时二十啷当岁,虽然豪情万丈,一心想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大干、苦干、拼命干,干出一番事业,但在当时人民公社大集体的生产形势下,农民要想通过挣工分过上好日子无疑是天方夜谭。那时候,一个青壮男劳力一年的工分也就能换一百多斤小麦,遇上旱涝年景也就分几十斤。如果全家5口人两个劳动力,夏秋两季,挣工分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当时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老百姓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饱穿暖,在逢年过节时能吃上饺子,平时生活中能吃上粗细粮搭配的“花卷”。现在还能想起在那个年代,过年时家里蒸的白面馒头,凉着吃特别香甜,当时能吃好几个。当然都是偷着吃,不敢让父母看见。因为只有在过年这一天,全家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馍。


上大学第一次到开封,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河南大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历史系更是人才济济,名师云集。七七级学子们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终于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学习知识如饥似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开始拨乱反正。但当时的问题堆积如山,百废待兴。大变革的前夜,各种思想观点异常活跃,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会立即引来赞成、争议,甚至攻击谩骂等各种声音。如,安徽小岗村农民把村里土地“包产到户”,就如同石破天惊一声炸雷,引发了全国的大讨论,大争议!继而引起了全国农村大改革。要知道,就在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仍然强调的是,“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就是对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的背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安徽小岗村农民为了穿衣吃饭,顶着巨大的压力,勇敢地迈出了极不简单的第一步。好在当时“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真理标准大讨论已经开始,小岗村的先行先试不但没有被追究,而且全国各地农村纷纷学习借鉴,当然也有不少地方是坚决反对和抵制的!因为一直到1982年,中央才正式肯定“包产到户”,在全国全面推广,认为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在那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村分,有的村不分;有的县分,有的县不分;有的地方甚至在县界架起大喇叭,互相攻击,没包产到户的地方批判包产到户的地方是走回头路,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天回到解放前。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是热闹。


我也是“穷怕了、饿怕了”的众多农民中的一个。虽然上了大学,但我仍然记挂着我的家乡,记挂着我当过队长的生产队。带着对农村包产到户的各种议论和困惑,在1980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真真切切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欣然提笔,写下了我有生以来的第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希望》。现在看来,这篇小文虽然不值得一提,但《希望》这篇文章讲的正是引发40年改革大潮的农村改革。我1978年上大学,村里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包产到户”已使家乡发生巨大变化,短短2年多时间,父老乡亲再不用为吃穿发愁。真是思想一变天地宽,改革出效益,出生产力。事实也说明,农民要过上好日子,出路在改革,国家要振兴,出路也在改革。当时,可能朴素的感情多于理性,但文章讲出了农村的希望在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40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乃至目前的全面改革等。40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代有幸成为40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当然也是受益者。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国强民富、振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就需要改革再出发,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只要改革不断深化,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希望

(1980年10月)

放假的当天下午四点,我回到了家,回到了我当了三年生产队长的生产队。


“地是怎么样分的?”“队里的干部”“社员的心情”等等,我内心带着疑问,走进了社员马二叔正在干活的地里。二叔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干农活的里手,队委会的委员,我当队长时,还是我生产上的“参谋”呢!


“啥时间回来的?”二叔脸上堆笑,亲切地问。


“刚下车,我就来地里了。”


“还没有忘记农民是怎样干活的吧?”“不但忘不了,我还希望队里快快搞好呢。”


一阵寒暄之后,二叔循着我的问话,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咱这有希望啦,和你当队长的时候大不一样,那时你也没有少操心,队里也没有搞好。可现在,你走才二年多,咱队已经差不多了,吃粮过了关,有一半户像金牛家、国杰家已经富起来了,饭吃得好,衣穿得好,槽里有牛,圈里有猪,比个工人还拿钱哩!就是我家,现在也养了两头牛,都是几个月前一百多元一头买来的。可现在,哪头给两百元我也不卖。”


“这样搞社员满意不?”


“那还用问,谁不想发家致富!”


“啊!你问地是咋分的?这可不是分单干,走回头路,这叫联产承包责任制,咱队里的地全分下去了,就是队里按劳力把地包给社员。给你定产量,多打归你,少打罚你。你也看见了吧,今年的秋管就是八仙过海,所以,庄稼好坏不太匀,你放心,吃不完的粮食。”


群众对现在的形势都说啥?我又问。“大部分都满意,因为这样使大家越过越富。也有不满意的,像那几户工人家属,孩子多,劳力少,种地有些困难,现在队里面正在想法给他们照顾。啥事要看大部分,不能讲个别人,对现在形势,还有人说是复辟呢。”


最后,二叔关切地问我:“你在大地方,知道的政策多,农村现行政策不会再变吧?”


我想了想,这样回答他:“以后,对人民有利的政策是不会变的,你不是知道党要使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吗?至于责任制的事,前天电台还在表扬我们地区呢。报纸上也说了,就是对一些把地乱分的生产队,也不过是引导过来就行了,你放心,共产党不怕农民富。现行政策是实事求是的政策,现在的政策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怎么能随便变动呢。”


晚上,我回味着自己忙忙碌碌的几年队长生活,又想想党的现行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作者:胜道
编辑:河南商报 张路
来源:河南日报

商报网自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