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团
社团

孙新雷:河南高质量发展必须扬长补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01  来源:河南商报网  浏览次数:11062
核心提示:3月30日,第五届中原创新发展论坛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来自国内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研讨。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河南省统计局副局长赵德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翁鸣等专家学者从培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河南实现
3月30日,第五届中原创新发展论坛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来自国内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河南省统计局副局长赵德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翁鸣等专家学者从培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河南农区工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等角度做了主旨发言。

微信图片_20190401153005_meitu_3
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

(1)
如果没有产业化城镇化发展
区位、交通优势就不是优势

河南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说,最应该做的就要扬长补短,分别有三个方面:扬三长,补三短。


河南在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可以发挥的优势和长处有很多,但是有三点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第一是河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第二是河南的人口和市场优势;第三是河南的历史与文化优势。


但,这些优势看似是河南的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产业结构、高质量的产业化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与之匹配,这些优势就不是优势。


从区位和交通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今天的区位并非是今天才有的,多少年来,河南就在这个地方,而且我们的交通优势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河南在全国这盘交通棋上,优势相对还是弱化了,不是强化了,因为今天的交通已经网格化了。网格化的交通格局中扭结将越来越多,也就是枢纽越来越多。过去那种单一枢纽条件下的郑州的交通优势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更何况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产业发展,那么我们既有的交通和区位都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老百姓经常讲酒肉穿肠过,站在我们南北来往的京港澳高速上,60%以上的车辆是省外的,车上装的货物据说70%以上是省外的,不是河南的。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产业发展,即便你有这样的交通优势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这种优势看似是优势,如果没有产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这种优势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


(2)
如果没有相应产业
人口、市场优势也不是优势

河南的人口确实已经过亿,但这指的是我们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早已成中国第三,过去觉得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市场,今天看来不是这样的。


第一,人口是可流动的,第二,市场是开放的,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人口看似是河南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没有相应的平台,那么我们的劳动力可能跑到其它区域去工作。郑州是净流入人口的城市,但是河南是净流出人口的省份,而且在全国排在第六位。我们现在全省大概是1200万在省外务工,所以这是我们的优势吗?

第二,市场是开放的,是一体化的,不要说一个国家、一个省内,全世界的经济都已经联系在一起。

我的一个老同学,他研究的是群经济问题,他跟我讲,他说中国经济如果波动一个百分点,在世界范围内哪些国家受影响最大呢?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在他的联动的经济版图分析当中,中国经济波动受影响最大的是澳大利亚、是智利、巴西、南非,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国家、这些地区恰好是为世界工厂提供工业原材料、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所以中国经济的波动对这些国家影响也很大。所以我们说世界都连在了一起,何况国内的市场更是连在一起的。


以金融为例,即便河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省本级和市一级的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健康险公司,我们还是零,但是河南已经有了80多家保险公司,不管是寿险公司,财险公司,还是健康险公司,还是养老险公司,包括农业政策险公司,来自于全国各地,全来了,为什么呢?


河南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劳动力是流动的,市场是开放的,所以我们表面上看河南人多,劳动力多是我们的优势,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没有合适的产业、没有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也是可以成为别人的优势。


(3)
如果没有产业没有创新
历史和文化优势也不是优势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河南人很骄傲的,经常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河南,这个翻翻历史教科书大家都可以看到。

微信图片_20190401153000_meitu_2


但是今天,时代在变化,文化需要传承,还需要创新。如果河南人像英国人那样,时常沉浸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我们河南人也沉浸于北宋以前的辉煌,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什么出路的。何况,我们的文化大多都是口头传颂的文化,不仅仅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我们现在遗存在地面上的文化古迹在河南也寥寥无几。我们的开封,地面上你能看到的是什么?都被压在城下,城摞城,你能看到哪一层的城啊?看不到的。


我们自己介绍自己,也是说河南是地下文物第一,我们的地上文物,我们地面上可能成为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的还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我们再深一步讲,这三千年文化的沉淀有可取之处,但是也很有相当一部分是糟粕,甚至成了禁锢河南人民思想的东西。


难道不是这样吗?昨天有一个老同志跟我讲,你到洛阳和开封,和郑州相比,是不一样的。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讲,郑州两侧那两个城市的皇城根文化的味儿很浓,出去创业的活力不足,相对来讲产业就固化了。


这三个优势确实是我们的优势,但要把这种优势变成我们的竞争力,变成我们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必须相应的配合发展产业和城镇化。


(4)
河南须补三短: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
科创驱动力不足、产融结合不足

河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还要补己之短。不是扬长避短,而是要扬长补短。我们的短处也很明显,也很多,有三条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不足,未来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比,主要是城市之间的对比,这两天网上有一条信息非常流行,中国现在正经历着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经济,这次科创板推出来两批待审企业,整个北方大概占了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南方的。论经济活力评出来的前十大城市,北方也只有北京,没有第二个城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感觉就河南而言,我们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不足,表面看我们十八个市相对发展比较均衡,好像这是好事,但是我们却没有拳头,和周边的城市相比,这种感觉会尤其明显。举例来讲,武汉经济占湖北经济总量的36.7%,成都占整个四川经济的37.6%,长沙占整个湖南经济的33%,西安占整个陕西经济的30%左右,其人口的相对集中度均在15%以上,通常是在18%、19%、20%,甚至最高的是24%,这是人口的比例。


大家知道,去年郑州发展给人两个令人骄傲的重大信号,分别是人口突破千万,经济突破万亿,但是你算一算河南是五万亿,郑州是一万亿,有什么可骄傲的?百分之几啊?河南户籍人口是一个亿,郑州的人口还是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还更低一些,因为郑州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大概每年三十万左右,我们只有一千万,一千万是一个亿的百分之几啊?和周边城市相比,我们低于合肥、南昌,大概仅高于济南,但是不要忘记山东还有另外一个大城市青岛,而且山东排在第一的是青岛,不是济南。


可见河南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不足,不仅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带动力不足,而且我们每一个省辖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均不足,还尤其表现在省界接壤的这几个城市:南阳、三门峡、济源、安阳、濮阳、周口、商丘、信阳这几个沿边的城市。


第二是河南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这是我们的短板。我们有四个缺乏:缺乏科研机构,缺乏科研平台,缺乏科技专业人才,缺乏科研经费。


第三是产融结合不足,我们产业是产业,金融是金融,二者结合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合动力,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建议的角度上来讲,解决河南河南高质量发展问题,有两个经济学上的概念需要加深理解认识并应用。第一个是规模经济,我们中心城市、拳头城市没有,我们的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河南迄今为止79家上市企业,三分之二是在深交所,为什么?因为上交所门槛高,要求规模大,所以我们深交所的多,这是一个规模的问题,企业的规模、行业的规模、区域的规模,我们没有享受到规模效益。第二个是结构问题,河南的结构重化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5)
论坛连五届:审视河南经济发展的时与势

第五届中原创新发展论坛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主办,由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院、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院承办。论坛主题为: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全面审视河南经济发展的时与势。”


论坛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培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河南农区工业化发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航空枢纽高地,河南省发展战略体系,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等议题展开,为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新时代河南更加出彩建言献策。

微信图片_20190401152956_meitu_1


论坛开幕式上,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新年、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书博发表讲话,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论坛重点发言环节,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太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锟,河南省粮食储备局副局长刘云,郑州航院现代物流研究所所长王永刚,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战国,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西三等专家学者围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抢占航空枢纽高地、河南省发展战略体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
圆桌论坛环节,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廖富洲、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豆晓利和高昕等学者发表重要观点。


作者: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王俊伟
编辑:河南商报 张路
来源:河南商报网

商报网自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