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
商业

解析碧桂园河南区域商丘虞城产业助农样本 黄河故道种下万亩梨园 乡村振兴要靠各方合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6  来源:河南商报  浏览次数:16935
核心提示: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是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名句。据传,花木兰从军故事中提到的黄河边在今天的商丘市虞城县一带。黄河改道数百年后,曾经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如今郁郁葱葱。每到春季,就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赏梨花,忆木兰往事。林果业发展让村民尝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是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名句。据传,花木兰从军故事中提到的“黄河边”在今天的商丘市虞城县一带。黄河改道数百年后,曾经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如今郁郁葱葱。每到春季,就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赏梨花,忆木兰往事。


林果业发展让村民尝到甜头,也让周边乡镇走出特色脱贫致富之路。然而,要掌握农产品定价权,树立农业产业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产业兴旺,打造农产品标准化、市场化、深加工是关键。在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上连续建功的碧桂园深知这一点,于是,在田庙乡刘杨庄村,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这个暮春,河南商报记者深入虞城县,为您解剖产业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样本。


难题
沙地种树能脱贫
果品营销却没定价权


4月17日,河南商报记者沿203省道从虞城县城一路向北,湛蓝的天空下,行道树如列兵挺拔,田野里一片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地处中原腹地的瓜果之乡,曾饱受风沙侵扰:几十年前,一夜北风,沙土便会埋到屋檐。

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虞城县开始建设防护林带。风沙治住了,但位于黄河故道的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村民,在沙土地里刨食吃,依旧很难。

“沙地里看苗,淤地里吃啥(she),一般淤泥地小麦产量在1000斤以上,而沙土地仅有200多斤。”刘杨庄村支部书记牛玉旺说。沙土地不保水、不保肥,麦苗长势喜人但产粮少。


农民们发现,起初用于防风固沙的梨树,枝头挂满了果实。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这些果树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一亩园十亩田。”田庙乡副乡长、刘杨庄村片长李旭说,“同一片沙土地里,种植果树的收益,要比种粮高得多。”


刘杨庄村村民薛旺目前经营着十来亩果林,一年能有六七万的收入,虽然现在生活渐渐变好,但老薛发现,无论丰收还是歉收,果价高低由不得自己说了算。


“城里杏子每斤卖十多元,而商贩从农户这里收购每斤最多2元。”李旭介绍,村里的果林由各家经营,收获时只能坐等采购商上门收果,“(采购商)把个大的果子挑拣一番,然后召集果农压价,价格高低你都得认,否则只能等着果子烂地里。”


把脉
靠科技、扩规模、打品牌,连接大市场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兴旺,然而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品牌也难打开市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认为,国家提出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要依靠科技、扩大规模、打好品牌,让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才能给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绿色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以刘杨庄村的柿子树为例,各家房前屋后常种,熟透挂霜的柿子红彤彤,挂在树上像一串串小灯笼。然而柿子皮儿薄,一旦上路运输,辗转颠簸之下就可能变成一兜糖水,没了卖相。若要改良品种、嫁接枝桠,不仅意味着生产成本投入,更可能会有一两年土地没收成。


这个时候,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为主业之一”的碧桂园来到了虞城,主动承担起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社会责任。


“现在还有很多人贫困,我们有能力,我们应该去努力帮助他们。这是公司要负起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责任、良心之所在。”今年年初碧桂园集团的年度会议上,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如是说。


碧桂园的扶贫团队到了刘杨庄村之后,不仅尽力帮助贫困户脱贫、改善适龄儿童教育,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将刘杨庄村80多亩的老品种软柿改良为更受目前市场欢迎的新品种脆柿,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果品升级难题。


脱贫攻坚,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努力,产业助农、乡村振兴才能走得更扎实。据碧桂园虞城扶贫小组负责人贾宇介绍,碧桂园正与村里的果树种植大户沟通,下一步要把他们联合起来,既共享经验和技术,又优化分工——“有人照顾果树,有人在外跑市场,有人着力打品牌”;此外碧桂园还与旗下的社区超市凤凰优选沟通,希望能让刘杨庄村的果子直接进入社区,直达消费者。


行动
产业园建起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离开产业谈乡村振兴,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虞城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文亮介绍,经过这些年的精准扶贫,农村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农村基本路网也得到改善,但林果业欠缺市场运作能力,欠缺深加工链条,欠缺品牌塑造。


“农村老本行不能丢。”贾文亮说,林果业要放大优势,就要做强做优做透,把市场、交易、运输、储存、加工链条拉长完善,围绕林果业开展文旅和种植养殖,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培育旅游观光的基础配套,鼓励年轻电商团队为家乡产品输出进行创新,帮助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通过网络进行售卖。


除了农业的老本行,要想长足发展农村还必须利用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据贾宇介绍,2018年10月,碧桂园投资300多万元在虞城县柴王村建设了就业扶贫产业园,吸引电子厂进驻,让留守在村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给留守妇女提供月嫂、家政等就业技能培训,她们的工资待遇更高、工作环境更好了。


思考
林果业要做强做优做透,培养致富带头人是关键


据了解,中牟县官渡镇孙庄村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农用机械入股等形式,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并建立可追溯机制,入驻欧盟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实现品牌效应,从而保证了农产品质量,获得了消费者信任,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分析,要从合作社入手,把农民集中起来,把分散的生产力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公司加农户)形成合力、分工协作,让分散农户攥成拳头。其次,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品牌化增加附加值,提高收益;最后,要利用现在新兴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


“培养致富‘造血’能力,关键在乡村一批致富带头人,公司既教他们实用技术,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开阔视野。”贾宇说,碧桂园的扶贫理念是,只有做出致富样本,才能让广大老百姓看到奔头、有所触动、参与生产变革,正所谓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在长期帮扶实践中,碧桂园探索出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制订“三个寻找计划”(即“寻找一批致富带头人、寻找一批老村长、寻找一批深度贫困人口”),建立动态“四库”(即“建档立卡数据库、产业项目资源库、就业岗位库、专家智库”)。


碧桂园正以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产业帮扶助力河南乡村振兴。


“碧桂园集团一直把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作为企业使命,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河南区域总裁杨海波说,希望通过碧桂园的努力可以让河南变得更加美好,这种美好不只是提供好房子,更是愿意为河南更好的发展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作者: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高瞻展 记者 闫梦园
编辑:河南商报 王莹
来源:河南商报

商报网尾图1

商报网尾图2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