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唯有“袁”头活水来――袁河小学发展侧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6  浏览次数:12613
核心提示:河南商报记者 郭旭阳 通讯员 王鑫鹏通往村里的道路被青翠的树林环绕在郑州市树木园西南的林区和沟壑间,坐落着一个叫袁河的小村庄。据说明朝年间,山西一户袁姓人家途经此地,见景色优美,遂定居于此。又因喜水,便以泉、河、江、淮为四个儿子命名,后来袁河
 河南商报记者 郭旭阳 通讯员 王鑫鹏

通往村里的道路被青翠的树林环绕

在郑州市树木园西南的林区和沟壑间,坐落着一个叫袁河的小村庄。据说明朝年间,山西一户袁姓人家途经此地,见景色优美,遂定居于此。又因喜水,便以“泉、河、江、淮”为四个儿子命名,后来“袁河”的子孙最为兴旺,为纪念祖先,便把村名改为袁河。在袁河村里,有一所面积不大,却有着近70年历史的袁河小学,在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它历经风雨,最终迎来了新生。

密林里的红色学堂年

走进袁河,首先要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之后在白色的复古建筑群中,有一座红色的三层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因为它的高度“鹤立鸡群”,还因为它拔地而起的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曾经的校舍校貌(图说)

2019年9月,李娟迎来了她在袁河小学的第四年。谈起这三年的经历,李娟感慨良多。“我刚来到时候,学校新教学楼和操场的建设方案,已基本确定,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关手续的不完善,工程进度并不理想。同时,和新校舍配套的相关设施,也都还是空白,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的确,作为校长,不可能让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在一所半新半旧的学校里工作学习。就好像刚出生的孩子,总不能穿着旧衣服见人。可这“新衣服”并不好穿:公厕需要解决,保安室需要解决,道路硬化需要解决,办公桌椅需要解决……就连老师们吃饭、洗澡、住宿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如今的校园一角

可对于一所农村学校,尽管从区政府、教体局到管委会、社区都给予了充分支持,但仍旧没有足够的预算和经费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李娟就一边跑手续,监督工程质量,一边到处化缘,改造配套设施,实在等不来外援了,就带着老师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你看现在的教师厨房、餐厅窗明几净,锅碗瓢勺整整齐齐,洗衣房、淋浴间也方便合理,但当时不是没有,就是无法下脚。铲油污、除淤泥,通管道,画图纸,更换瓷片……上课之余,我们的老师们又变身清洁工、维修工、设计师,甚至泥瓦匠,学校主体工程竣工的同时,配套设施改造也基本完成。”说起这些,李娟既自豪,又有些辛酸。但不管怎样,物的问题终究是解决了,可人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她。

怀揣梦想的“后大学时代”

和所有农村学校一样,师资匮乏,留不住人才,始终是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一年当新人,第二年带新人,第三年换新地儿”是农村青年教师中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两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交通出行的便利以及国家对于农村教师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教师流失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年龄结构、学科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依然突出。
  

教师活动让青年教师乐此不疲

“刚来的时候,除了我和一个村聘教师,其他教龄都在5年以下,3年的都已经在教导科主持工作,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大学辅导员。”说这话的时候,李娟既是玩笑,又有些无奈。

对于这些刚上岗没几年的毕业生来说,浑身都是热情和干劲,但工作时没有中生代教师的指导,下班回到寝室后面对的依然是同龄人,缺乏成长通道和“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在“后大学时代”里,难免产生困惑和徘徊。为此,李娟时常找他们谈话化解思想上的包袱,一有机会就让他们去市区听课、教研,参加各种培训,还想方设法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个老师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归属感。

专业教师的缺乏挡不住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

而针对学科分布不均,特别是体音美教师匮乏的问题,袁河小学一方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为体音美学科配备专业教学设备,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和艺术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教师和从师范院校寻找对口实习生来补齐短板。在生活上,学校给予这些教师与正式教师同样的待遇,甚至优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用人文关怀和体贴服务让他们感到温暖。这学期开学后,不但在编教师没有一人调走,局聘教师也选择了续约,甚至一些已经在市区买过房子的教师,同样选择了留下。

照亮梦想的宿舍灯火

教师留下了,但生源的问题却不是学校自己能左右的。随着郑州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侯寨乡的学校有的搬入新校址成为区直学校,有的因为拆迁学校也随之解体,还有的则因为学生太少,无法成建制(缺少高年级),变成其他学校教学点。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不断涌向市区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孩子也随父母进入市区就读,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减少。所以,袁河虽然成了侯寨中心校人数最少的学校之一,但总算保留了下来。

空荡荡的教室和兢兢业业的老师

“无论人再少,我们的职业精神不能少,我们的专业素养不能少,我们的仁爱之心更不能少。山窝窝一样能飞出金凤凰。”李娟时常这样对自己的老师讲。

学生袁松翔或许就是这样的“金凤凰”,但刚来的时候,谁也不敢这样想。他三年级因为成绩不理想,又经常违反校纪,从附近学校转来,李娟犹豫再三,把他交给了以严厉著称的班主任李合。刚进班的时候,袁松翔依然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不与其他同学交往。后来足球队的教练找到李合,说袁松翔是块踢球的料,想让李合给家长做下工作,参加足球队。李合这才发现松翔父母都在外打工,一直跟着爷爷生活,爷爷很支持孙子踢球,但却拿不出训练费。

李合便把这个情况告诉教练和学校,经过沟通,学校决定免去他的费用。同时,李合还带着学生经常到袁松翔家帮助爷孙俩整理家务,买菜时也不忘给捎一份。一年后,李合欣喜地发现,松翔不但成为了足球队的主力,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更难得的是,他被大队辅导员选中,成为了学校负责纪律的大队委。

今年5月,袁松翔因在校园足球“市长杯”上表现出色,提前被郑州47中录取。离别之际,他在给李合的留言中写道:“每天晚上训练结束,周围很黑,也很累,但看到您宿舍的灯火,就会充满力量。”

破解瓶颈的基层历练

房子建好了,教师留下了,家长对学校也更认可了。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管理水平,让农村的孩子也早点享受到优质教育,是这个暑假,李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郑州市二七区教体局的一项举措,则送给了和李娟有同样想法的农村校长们,一份新学期的礼物。

尽管已经在市区买了房,但是李合(图左)、孙彪(图右)夫妇依然选择了留下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开始,二七区教体局每年都会通过选拔,从城区选派优秀干部和教师来到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历练工作。这些教师年龄在30—45岁之间,有的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有的已经担任管理岗位多年,无论从年龄层次,还是工作经验上,都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动力。刘昆宇作为第一批下来的30人中的一员,分到袁河小学之前,在二七区一所热点学校担任了三年副校长。

谈到新环境和今后的打算,刘昆宇也有着自己的感触:“说实话,从2500多人的校园,来到100多人的校园,一下子安静下来,甚至觉得有点不真实。但这就是农村的现状,我们这次下来,既不是简单的支教,也不是一人双岗。而是要融入这里,既要把自己之前工作上的经验沉淀提炼,又要因地制宜的有机结合,既要放手干,又不能想当然。”对于刘昆宇来说,尽快熟悉和了解袁河,适应农村生活,似乎比急于开展工作,更重要。而对于李娟来说,她的那些目标和想法,也终于有人,能一起实现。

历练干部和学校班子探讨校园文化建设

当这篇稿子即将结束的时候,李娟还在为暑假被雨水冲进校园的土方奔走,李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刘昆宇结束了历练的又一天,教师宿舍的灯火还依然闪烁……袁河小学就像侯寨乃至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小学一样,默默无闻,倔强生长。任凭时光流转,外界变幻,依旧守护着初心,守卫着理想,守候着这片充满爱与生机的校园,静静的等待,属于乡村教育的春天。

编辑:施尚景 实习编辑 刘梦鸽
来源:河南商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