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正能量

河南商报&豫发・锦荣公益社爱心公益行:29年骨折上百次!河南90后“瓷娃娃”带领家乡留守妇女创业走红网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09  浏览次数:20194
核心提示:河南商报记者 徐冉 受访者供图 29岁的河南鹿邑姑娘王妙,是个瓷娃娃,出生14天就被诊断为成骨不全症(也称脆骨症),普通的一次喷嚏,就能引发一次骨折。这些年来她骨折过上百次,往往是一处未痊,另一处又断掉了。可她不甘向命运低头,我想证明,我不比任何
河南商报记者 徐冉 受访者供图

29岁的河南鹿邑姑娘王妙,是个“瓷娃娃”,出生14天就被诊断为成骨不全症(也称脆骨症),普通的一次喷嚏,就能引发一次骨折。这些年来她骨折过上百次,往往是一处未痊,另一处又断掉了。

可她不甘向命运低头,“我想证明,我不比任何人差。”如今她用手中的针线编织希望,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农村留守妇女,闯出一条属于她们的路。

王妙织的娃娃

【8岁,第一次自己迈出家门】

小时候的王妙,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她只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连正常走路都无法自己完成,稍一使力,就会骨折。

出门上学、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对她来说更是遥不可及。大多数时候,她的活动范围不超过房间里那张一米宽的小床,房顶上木头的纹理刻在她的脑海里。

喝水、上卫生间都需要妈妈照顾,王妙常常很自责,“那时候家里就靠着妈妈种棉花挣钱,怎么有时间照顾我。”所以王妙就常常忍着不喝水,“这样就可以少上厕所。”

但王妙还是“想要试着自己走走”,可是她只要起身稍稍用力,腿骨就会发生断裂,“腿现在像弓一样,已经断了4次了。”断裂处生长起来的骨痂堆积在那里,王妙的双腿始终没有康复。

无奈之下,王妙进行了两次康复手术,截掉了四截骨痂,并打上钢钉。村里人都知道她患病,总有人会问,“怎么照顾呀?”“这个病也没法治。”王妙常常觉得心里难过,“他们还会当我的面说这些话,我也会伤心。”

大一些后,王妙也想要出去转转,趁妈妈不在家,她反复尝试走出家门。身高1.2米的她,腿比家中的门槛高不了多少,经过反复尝试,她才得以掌握跨过门槛的“小妙招”。

“先用手撑着门槛,把一条腿抬过去,坐在门槛上,再把另一条腿抬过来。”每次跨出家里的门槛,都要花上十几分钟,在王妙的印象中,8岁,她才能自己迈出家门。

王妙织的零钱包

【像史铁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弟弟初中时,王妙已经十几岁了,妈妈不再种棉花了。为了维持生计,母女俩开始梳羊毛、在村口把麦秆扎成辫子换钱。尽管那时的王妙还十分“脆弱”,但她还是想为这个家做些什么。

“一斤羊毛就几毛钱,我一天只能梳半斤,一捆麦秆也只能卖几分钱。”虽然不多,但这已经让王妙十分开心。渐渐地,她觉得自己的手臂有力了起来,每天能梳6斤羊毛了。

从半斤到6斤用了多久?王妙轻描淡写地说,“两年。”

王妙正在编制作品

为了能多赚些钱,王妙和妈妈对羊毛进行了“深加工”,直接把捆扎好的“成品”羊毛卖给厂家制成化妆刷,一公斤能卖到30元。

这30元不是好挣的,需要把羊尾毛一根一根清洗干净,挑选出优质的捆扎成一束,梳开,上锅蒸,再梳开,反反复复需要十几道工序,几天才能做出一公斤。

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这样写道,“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王妙在弟弟的作文书上看到这篇《合欢树》时深有感触,她买回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也在自家院子里栽了一棵合欢树,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她想像史铁生一样学着写文章,但是王妙会写的字不多,发表在杂志上的自述,是她唯一被选中的文章,赚了80元稿费,她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了一副拐杖。

王妙在工作室教女学员学习编织

【23岁,从针织玫瑰中看到新转机】

2015年时,王妙迎来了新转机。

那年4月,王妙来到天津做第二次修复手术,被医生拉进了一个康复群。“天津太阳雨小课堂编织课程”的字样出现在微信群中,引起了王妙的注意。其实早在王妙刚来到天津时,就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教编织的书籍,“但是上面的符号我都看不懂,这个课刚好讲解了针法符号。”

此后王妙在病房里织起了小玩偶,并第一次通过编织挣到钱。同院病友英子也和王妙一起编一些小物件。

5月的一天,王妙和英子带上编织用的“家伙”,坐着轮椅来到天津的街上售卖事先编好的中国结手链和针织玫瑰,见人就问:“买一朵玫瑰花吧,手工编织的。”随后,两人在买早餐的小摊旁边支了个摊,边钩边卖,短短两个小时,就卖了300元。

回来时起风了,忽然下起雨,街头,两人把轮椅摇得很快,爽朗的笑声洒满街道。

王妙在工作室教女学员学习编织

【带留守妇女做手工开设免费网络课堂】

回到家乡鹿邑后,王妙开始认真学起编织。“我妈妈的手很巧,会织毛衣,还会织一些民族风格的毯子。”王妙耳濡目染,所以学起来很快。

每天,她都坐在电脑前学习,从早上5点到凌晨一两点,王妙乐此不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妙会编的小物件越来越多,杯垫、抱枕、帽子、手套,兔子、长颈鹿……彩色的毛线点亮了她原本灰暗的生活。

2019年的一个下午,王妙像平时一样在丈夫的修理店前织康乃馨,一位中年妇女被吸引过来,“我可以学吗?”王妙回答:“当然可以。”

那是王妙收的第一个“学生”,刚好她接了一个工厂的手工玫瑰花订单,俩人便搭伴做起了手工,“5元钱一朵”,虽然不多,但王妙觉得很有意义。

也是那一年,手工工作室成立了,来学习手工编织的人也从开始的一两个变成近100个。王妙带着大家一起创业。

这些女学员中的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她们被要求待在家中照顾孩子和老人。“她们没法去镇上工作,不然家中几个孩子就没人管了。”王妙无奈地说。

王妙的手工编织给她们灰暗的生活带来一丝色彩,但家人的不理解又一次把她们拉进深渊,“你不在家带孩子,来做这些能赚几个钱。”这些是五千万农村留守妇女的缩影。

但在王妙这里,这些妈妈们有了新身份——“自己”,她们活得更精彩,走得很坚定。

现在,王妙已经是手工艺品县级非遗传承人,并且已经小有名气。“成名”之后的她还不忘授人以渔,录制编织课教程传到腾讯课堂,“都是免费的。”能帮助更多人找到生活的方向,是现在的王妙最想做的事情。

目前,腾讯课堂上王妙的钩针编织课报名人数已近1000人,“希望”在一来一回的针法中和彩色的毛线间延续。

【征集】

爱心永远在路上。河南商报联合豫发集团、锦荣公益社、锦荣国际轻纺城,共同推出爱心公益行活动。

如果你想帮助“瓷娃娃”女孩王妙,欢迎联系河南商报记者。河南商报热线:0371-86088666。

(编辑:刘梦鸽)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