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它在郑州北站“飞”了47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7  浏览次数:6142
核心提示:忙碌着的小飞机小飞机老能装货了记者李一川通讯员朱和光文图郑北一发烧,全路都感冒。这句话,凸显着郑州北站在全国铁路系统的重要性。在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场之一郑州北站密密麻麻铁轨的上空,一种铁盒子飞了47年,如今它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个被铁路人所
 

    忙碌着的“小飞机”

    “小飞机”老能装货了

 记者李一川通讯员朱和光文图
 

 “郑北一发烧,全路都感冒”。这句话,凸显着郑州北站在全国铁路系统的重要性。

    在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场之一——郑州北站密密麻麻铁轨的上空,一种铁盒子飞了47年,如今它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个被铁路人所称的“小飞机”是干吗用的?有何功能呢?记者一探究竟。

    郑州编组场上空飞驰的“小飞机”

    郑州北站南北长6630米,东西宽800米,占地约5.3平方公里,素有“十里站场”之称。在这里,一趟趟列车穿梭股道的轰鸣声,缓行器与车轮摩擦的吱吱声,对讲机内工作人员的沟通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曲“乐章”。

    在编组场的上空,一个铁盒子带着“嗡嗡”声悄然划过,它就是郑州北站自主研发,并在全国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货票自动运输设备——送票机,郑州北站职工都称它为“十里站场”上的“小飞机”。

    路外人士可能有所不知,每一节装载货物的车辆都会有一张自己的“身份证”,上面记录着发站、车种、货物品名、载重等信息,路内称其为货票。一列货车平均55节,就会有55张“身份证”由司机携带,随车一同驶向最终目的地。在运输的过程中,列车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编组站,然后经过解体、编组等技术作业,将去往相同方向的列车进行重新编组,而货票也需重新排列,开始从到达场-调度分票室-出发场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货票自动传输机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俩北站员工,让货票在全国“飞起来”

    近日,一列列车驶入郑州北站下行到达场,外勤贾耀斌从运转车长手中接过货票,货检员李超与运统一、现车相互对照认证,做到“三相符”后,将货票捆扎好,放入货检室票机台上的“小飞机”中,锁好票机锁,按下通电按钮,“嗖”的一声,票机就“飞”向调度室,在调度室进行下一步作业。

    李超指着运行中的“小飞机”说:“以前没有送票机的时候,全是人工送票,一屋子坐的都是人,一上午时间全都出去送票去了。自从有了送票机,一个班我一个人就够了,动动手指头,货票就能送到下一个岗点了。”

    送票机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由原北站调度车间职工张金玉和维修车间职工王顺兴共同发明并投入使用。当时不仅郑州北站,在铁路各个编组站都是人工送票,职工们将货票装到大帆布包中(多的时候一包货票重达五六十斤),步行或骑自行车穿越编组场送到调度室、出发场,人工送票不仅存在危险、作业效率低等不利因素,还会占用大量人员,仅一次送票单程就要1个多小时。

    而送票机的诞生也是一次偶然机会,调度车间职工张金玉去黄山旅游乘坐缆车,缆车的构造给了他灵感。回来后,他就和维修车间职工王顺兴一起捣鼓起来,车站对此大力支持。他们发明出样机后,积极争取原郑州铁路分局的支持,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上下行货票自动传输系统,线路总长10余公里,票据传输速度比人工缩短一半,而且更加安全。70年代初,“小飞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因其安全、高效、便捷的特点,被全国各大编组站借鉴使用。

    飞了30余万次后,“小飞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货票按计划重新排序后,交由车号员,按编组表审核无误后,放入票机,“飞”向下发场。“别看‘小飞机’个儿不大,他‘肚子’老能装货了!最多能装50多斤的货票呢,而且速度一点也没有影响。”车号员李洪达说。

    如今“小飞机”已陪伴郑州北站走过四十七个年头,“起飞”30余万次,不仅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大大缩减缩短了货票运输时间。不论烈日严寒,它都安全准确地将货票送达,为郑州北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了解,在不久的将来,铁路将全面推行电子运单及电子货票业务,实现无纸化传递运单和货票。专门为货票传输建造的“小飞机”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对郑州北站人来说,“小飞机”则是抹不去的记忆。

来源:大河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