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3  浏览次数:42723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将突破原有的空间结构尺度形成新的城市形态都市圈,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增长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将突破原有的空间结构尺度形成新的城市形态——都市圈,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增长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河南省委以前瞻30年的眼光谋划部署郑州都市圈发展,正式确定了优化重塑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将郑州都市圈由“1+4”拓容到“1+8”,郑州都市圈形成了包含9个城市的中部区域协同体,体量更大、影响范围更广。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GDP力争达到2万亿元,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打造面向国际竞争、支撑中部崛起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成为支撑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行时

都市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周边市县密切互动进而呈现出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是具有影响力的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及城镇之间共同组成的有机城市复合体,是城市之间空间上的密切联系、功能上的有机分工和高度依存。都市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下行稳致远的强劲引擎。郑州都市圈建设持续推进,不断扩容提质发展,在经济实力、产业创新、商业资源方面的发展与汇集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具有政策支持、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发展优势、创新优势等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推进。从国家层面上看,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明确郑州大都市区“1+4”的空间格局。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新的区域竞争优势。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着重“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和发展一批城镇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支持郑州等都市圈建设。

从省级层面上看,2019年8月,河南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的空间格局。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郑州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加快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推进郑州与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加速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提交了《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继续争取国家在中心城市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当前,郑州市都市圈发展战略多重政策叠加,加快郑州市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位优势。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内核,郑州都市圈从“1+4”完成扩容“1+8” 之后,形成了包含9个城市的中部区域协同体,其常住人口超4600万人,覆盖面积从1.59万平方公里扩大到5.88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也从1.85万亿元增加到3.28万亿元,人口、面积及经济总量都将占到全省的半数甚至更多,体量更大、影响范围更广,跃升至中部地区省域都市圈首位。都市圈本质上是城市间各类生产要素、产业、公共服务、功能、交通等诸多内容充分融合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空间形态,扩容范围增加带来的不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潜力和能级的提升,能够使都市圈内各类经济资源超越单一城市边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此外,郑州都市圈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东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西有关中平原城市群、南有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北有京津冀城市群,处于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也就使得郑州都市圈成为引领中原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交通枢纽优势。交通作为产业、人口流动聚集的重要载体,是人口、资源、 产业流动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区域空间发展布局脉络的骨骼框架。郑州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会处,打通了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形成了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郑州以航空为主的国际交通、高铁为主的国内交通、轨道为主的大都市交通网络加快形成,成为空港型和陆港型双枢纽,尤其是郑州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高铁里程达2176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使郑州都市圈在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可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加快交通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到2035年实现郑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中原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将加快建设融合高效的郑州都市圈交通网,建成“米+半环+一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筑高品质城际高快路网,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打造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一轴两翼”复合通道,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推动普通干线公路城市过境段繁忙路段扩容改建或立交改造,打造都市圈多路径、大容量、多层次、快速化综合交通走廊。“十四五”期间,郑州市共有8个高速项目,分别是安罗高速原阳至郑州段、郑州至洛阳高速、焦平高速荥阳至新密段、焦平高速焦作至荥阳段、焦平高速新密至襄城段、郑州至辉县高速、郑州至许昌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项目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约87.98亿元。到“十四五”末,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达、市域范围内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从郑州都市圈内部高铁班次往来情况来看,郑州与洛阳、许昌、新乡、开封、焦作之间的高铁班次数量都超过了100个,其中洛阳和郑州之间高达169个。郑州都市圈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作为全国交通的枢纽地位和连接资源和要素转移的区位优势就愈发凸显。

经济发展基础。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增强产业整体势能。2022年河南省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达61345.05亿元。都市圈达到GDP3.63万亿元,超过全省的一半。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郑州市,2022年GDP总量达到1.29万亿元,占河南省GDP总量21%,在河南省排名第1位,位列全国GDP城市第16位,居省会城市第7位,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提升至21.6%,建成区面积突破13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9.1%,常住总人口增加到1274.2万人,市场主体超过180万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跻身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荣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郑州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郑州制造业在六大主导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20余条产业链,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50.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36.4%。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聚链成圈。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全国第9位。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郑州市工业门类完备的产业供给体系和能力,能够满足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求,可以有效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辐射和带动着内部城市的经济发展。

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要素资源向周边流动、功能产业向周边疏解、公共服务向周边覆盖,使周边城市承接核心城市的产业外溢,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同时坚持以区域公共利益为导向,建立起相对应的利益分成和补偿机制,推动实现“1+8>9”的经济效应。

创新驱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都市圈来说,高质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其科创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郑州都市圈涵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5个国家高新区,经济总量居中部各都市圈首位,是河南省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是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规模最大、创新活力最强的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应自觉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建设,加快推进省级实验室、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大力推动郑大、河大“双一流”和第二梯队建设,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打造创新策源高地、技术引领高地、产业创新高地、开放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当前,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发展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和治理等维度,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发展规划一体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处于集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但郑州市域面积仅为7567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刚性约束与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矛盾日益突出,已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为此,省委、省政府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规划了涵盖9市的郑州都市圈,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

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是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 的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郑州航空港区枢纽作用,共同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一副”是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一带”是落实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国家战略,以郑开科创走廊为主轴、郑新和郑焦方向为重要分支,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密集发展带;“多点”主要是指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等新兴增长中心,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空间,柔性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支持郑州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支持重大生产力在郑州都市圈布局,加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生产基地在郑州都市圈布局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建国家级开发区等。

交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是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可将郑州都市圈9城市紧密串联起来,畅通各经济要素的流动,是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创新扩散的重要依托渠道,是核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以及资本向外辐射扩散的重要路径。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打破区域分割,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急需突破的重点难题。按照郑州都市圈 “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区域空间特点,以及对外联系需要和发挥区域经济功能的要求,在都市圈的主要客流和货流方向上,规划建设满足区域交通联系需要和产业分工与布局要求,建设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构建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交通走廊,强化主轴与走廊间的协调衔接,以高速铁路为主的铁路干线、以及高等级公路、港口、机场等多种现代化交通方式构成的运输大通道,推动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机衔接,并通过通道的合理布局与通道上的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建立快速、大容量、通道化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系统,提升重点运输通道能力和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级,实现交通运输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提高郑州都市圈内枢纽城市协同效率,为加快构建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建设以郑州都市圈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现代交通支撑。一是完善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年4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指明了推动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方向。但当时依据的是“1+4”即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5城市的交通一体化,现在应该根据扩容后的“1+8” 9城市科学制定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以适应扩容后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二是建立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网络体系,包括建设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打造形成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等。三是探索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协同治理,包括建立多层级的协同发展机制、持续深化法制政策标准协同、不断探索提出重大创新举措等。四是探索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之路,包括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打造综合、无缝化、高效的交通结合部系统等。五是构建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服务体系,包括推进“互联网+智能交通”、创新城铁运营模式、推动多种联运模式发展、运输结构转型升级等。

产业一体化。当前郑州都市圈9城市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产业协作积极推进、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但仍存在许多难题亟须解决。主要原因是都市圈各个城市过于依赖比较优势、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造成的。然而,随着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仅按照单纯比较优势理论建立的产业模式不能满足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郑州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必须要破除“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旧思维,建立起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思维,通盘谋划郑州都市圈区域经济活动,坚持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都市圈9城市产业协作,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同时又可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以合力来激发整个区域经济增长活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构建郑州都市圈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系,包括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区域产业分工协议规划、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等。二是建立郑州都市圈产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包括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改善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等。三是促进郑州都市圈产业一体化要素集聚,包括搭建产业链金融多渠道融资体系、构建人才服务机制、创新拓展产业用地空间、打造区域产业政策高地等。

生态环境一体化。郑州都市圈山同脉、水同源,同处一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和经济共同体。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是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2022年7月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强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是推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一体化治理体系,包括区域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跨区域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等。二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包括发展清洁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安全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人居体系等。三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郑州都市圈9城市联防联控治理模式、构建郑州都市圈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郑州都市圈区域生态治理机制等。

公共服务一体化。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是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中最为复杂、任务量最大且需要有效解决的棘手问题,既关涉到该地区广大民众的改革成效“获得感”问题,又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资源配置休戚相关。随着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郑州都市圈9城市已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然面临着地区间利益冲突、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或规模结构不合理、供给侧与需求侧配置失衡等方面的矛盾。推进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可满足都市圈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一是探索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联合体制,包括构建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联合体,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政府事权和财权相匹配;推动制度创新,促进区域间资源有序整合;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构建考核体系,强化政府的权责等。二是探索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协同治理模式,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机制等。三是探索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衡补偿机制,包括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等。

治理一体化。在加强郑州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区域一体化治理,建立与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区域一体化治理机制,以维护都市圈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为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秩序。一是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的信任体系,包括协调省级与郑州都市圈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持续深化信任体系建设、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信息网络体系、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组织体系等。二是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的利益共同体,包括构建区域一体化治理利益补偿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决策信息反馈和回应机制、推进区域协同提高要素市场配置效率等。三是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的协同机制,包括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的协同机制、建立专业协作会商复盘机制、构建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的多元协作机制等。(李庆志 常战军)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