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首家24小时书店临时闭店:刚收支平衡,却被告知要搬家
2019-01-15 15:22  点击:13524
2019年,被动再次搬家过后,郑州第一家24小时书店“书是生活”走进了历史的拐点。不变向左,历史终结,思变向右,或可涅?重生。好时代,坏时代,一家书店不会影响到时代的好和坏,变与不变却影响到自己的兴与衰。

郑州第一家24小时书店临时闭店

郑州市民元舒(化名),被朋友称为“家里藏书比书店还多的人。”

2019年1月4日,谢过书店搬运工,他打开地上放着的蓝色24寸行李箱。《乌托邦之死》《上海素描》……一本本新书均未拆封。

此前的10来天时间,几乎每天,元舒都会拉着行李箱前往附近的书店“书是生活”。他为买书,已经花了4000多元。



那是他买书花销最多的一次,不为别的,便宜,“都是四九折。”四九折,是书是生活史上推出过的最低折扣。活动推出后,书店半个月的销量就比2017年全年还多。卖得越多,赔得越多,但当时对于书店而言,去库存是第一要事,因为他们要搬家(暂时闭店)了。

你也许也听说过书是生活,它曾是郑州第一家做24小时营业的书店,周六周日全天营业,说要给夜晚的读书人留一盏灯。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来到宋寨南街和天明路交叉口附近的书是生活,书店早已搬空,100多平米的房间是一眼就能看过去的通透,只剩下门口上的提示牌还没撕掉:轻轻的来。

R1ZTvLANEQbZzdxzy09Scdg2kBfUOhJ=Wn0t4=nPKf62g1547469773987

刚刚收支平衡,面临搬家

2018年12月初的一天,森林半岛社区的工作人员走进书店,告诉孟德家合同到期后,此前社区免费提供的场地将被收回。

书店好不容易收支平衡,突然被告知要搬家。

2015年3月,孟德家正式成为书是生活的店长。不过,当时书店的经营情况很不乐观,最低的时候“每个月的营业额只有3000多元,冬天连水电费都不够。”

孟德家说,推行了半会员制之后和座位费之后,书店的状况稍有好转,每个月的营业额提到10000元左右,勉强维持书店的收支平衡,也不用老板们再贴钱。

“现在要是换地方,高额的房租肯定会打破平衡,很难,确实很难。”孟德家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书店,不愿意成为商人的老板

2008年3月18日,河南省实验中学毕业的kit和爱看书的3个朋友,一同创办了书是生活书店。起初,店名以“舒适”为名,但是四人终觉太俗,而后,一位朋友的妻子提议,舒适不如书是,书店因此得名。

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把学校附近的服装店盘了下来,改成了书店。虽是挨着学校,拥有大量的学生资源,但是书是生活拒绝了最赚钱的教辅书籍,当时几个老板对书店的定义就是当时的三联书店,“一进去都是书,到哪都是书。”

相较于其他行业,书的标价最为透明化,“多少钱书上都印着呢”。此外,前有盗版,后有电商,价格一直都是实体书店的软肋。好几位读者都向河南商报记者吐槽过“‘书是生活’的书都很贵,从不打折。”

其实,书店也非不打折,对于学生,店里也会打九折。

当时,财院一位教经济的老师来到书店,看着一派高冷的样子,说他们书店开得不好,追问kit:“开书店的初衷是什么?”后者答道:“不愿意逐利,我就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商人。”

首次搬家,颓势已显

2014年,因为修建农业路高架,附近要拆迁,在不可抗力面前,书是生活只能另寻新址。当时,文章被东风路街道办事处的一位负责人看到,恰逢辖区也想为百姓提供文化服务,就促成了森林半岛社区和书是生活的合作:前者免费提供场地,后者为当地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虽说免了房租,但搬家之后远离学校,客流量大大降低,但书店只能勉强度日。

初次搬家以后,书店的几位老板就鲜有露面。几位老板把书店几乎完全交给了店长和店员,他们只管书店的发展模式不能背离开店的初衷、倒贴钱两件事,甚至都不知道书店的营业额有多少。

在推出半会员制之前,孟德家和kit他们争论了很多次。老板们认为限制消费背离了开书店的初衷,书和金钱不能牵扯太密切:“不同于其他商品,书特别特殊,书是文化的载体,而读书是个私密的事情,不需要刻意的操作。”

但事与愿违,那段时间,书店的效益非常不好,全部依赖几位老板的补贴。到最后,kit他们还是妥协了:“亏下去不行啊,不妥协不行。”

书是生活走进媒体视野,也是因为其刚搬家不久,就推出了24小时书店。不过现实却是“深夜少有人去嗅书香”。为了节约成本,2017年冬天来临前、在电费高峰期来临前,书店取消了24小时的特色业务。

与其悲壮地死,不如苟且地活

去年12月16日下午,kit、刘老师、王老师3个老板来到了店里,气氛不太对。

打车赶到书店的孟德家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低压”,三位老板坐在中心长桌前,没一个人说话,持续了十几分钟。

“感觉要凉了。”孟德家说。

他的直觉是对的,在来之前,kit几人已经商量过,“我们坚持过,不行关就关吧。”那时,他已经给书店想好了墓志铭:苟且十年,无力回天,承蒙照顾,永无相见。

坐在孟德家对面的kit站起身,在长桌一侧来回踱步,翻起了身后的留言板和留言薄,看了足有20多分钟。

突然,他打破了沉寂:“继续开有什么压力?继续开的话,大家还能凑多少钱?”

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发生变化:“与其悲壮地死,不如苟且地活,若无机缘,再无相见。”



变化:确定新址前,要确定下书店的经营模式

2018年12月16日,书是生活的官方微信号发布了一篇名为《我们不想在2018年就和你说再见》的文章,对外宣告:合同到期,书店只能营业到2018年12月31日,若找不到新址,书店将结束营业。

至今,该篇文章有7061的阅读量,比平时二三百的阅读量高了几十倍。

粉丝诸多不舍:“书是生活,一个治愈了多少人的地方,不要九这样结束啊。”更多的人为其出谋划策,寻求新的店址:二环支路、园天路博颂路丰乐路……

看到文章后,还有人联系了kit,表示愿意在某处写字楼里面免费为书店提供场地。书店一方没有马上答应。

kit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既然决定要苟且的活,就要转变思路,如今他们一直在思考着书店的盈利模式,“在确定模式之前,是不会确定地址的。”

kit的心境也早已发生变化,“网红也没有什么不好,重要看通过什么途径成为网红,书店本质上也是商业经验,书店也可以成为实力的网红。”他甚至想到,未来书店的模样:安静的读书区,独立划分出来的网红打卡区……

选择了苟且,思维就要改变,正如kit所说:“老派并不代表是错的,赚钱也不是幼稚的事。”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吴智星/文 王春胜/图
编辑:河南商报 韩坦道
来源:河南商报

商报网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