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觉
视觉

零成本种蔬菜 贫困户年入5万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0  浏览次数:10104
核心提示:“活大半辈子了都没见过这阵势,没想到乡村的夜晚也能像城市里一样热闹。”柴根柱说,他觉得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忘了党,没有镇村干部的团结努力,村里也不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时间已是11月14日晚上7点,阴云笼罩下的乡村,愈显寒冷。在这严寒里,62岁的洛宁县城郊乡坞西村退休教师柴根柱,却不愿待在家里,吃罢饭丢下饭碗,就来到村里新建的党建文化广场上“耍”。

广场上耀眼的灯光、欢快的舞步,似乎减少了几分寒意。“活大半辈子了都没见过这阵势,没想到乡村的夜晚也能像城市里一样热闹。”柴根柱说,他觉得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忘了党,没有镇村干部的团结努力,村里也不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党建

健全村“两委”班子 
   各项事业有了大变化

柴根柱的话,正是坞西村基层党建的缩影。

曾经,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坞西村党支部没有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挤在村里学校的三间房子里办公……

“那时候,别说带着村民干事了,就是有村民到村委会办事,找不到人也是常有的。”洛宁县城郊乡副书记金建锋说,今年村“两委”换届时,坞西村健全了领导班子,各项事业也有了大的变化。

借助洛宁县委落实洛阳市委“河洛党建计划”全面进步年的政策机遇,坞西村多渠道筹资26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并配套了便民服务中心、“三新讲习所”、党建书屋、老年互助幸福院、标准化卫生室、党群综合文化广场等便民服务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里实行村干部挂牌值班制度,不分节假日每天都有人值班,群众办事方便多了。”金建锋说。

扶贫

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洛宁县素有“北国竹乡”的美誉,坞西村的竹子,便是其中的代表。该村目前种植的竹子面积有300余亩。村里竹编产业曾是主要产业,也是该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前两年,因为竹编效益不好,依托竹编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坞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松民说,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开始谋划扩大集体收入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坞西村抓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建设机遇,建成了两座村级光伏电站,一下子就为村里带来了每年约21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当然,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带动村里82户贫困户脱贫。”梁松民说,在扶贫政策支持下,村里还建起了面积4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因扶贫车间占地,再加上集体竹园、企业租地等收入,村里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

“一年就有这么多的集体经济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梁松民说。

建强基层堡垒,激活集体经济活力,坞西村只是洛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掠影。洛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颜海波说,目前,该县设立的各级集体经济试点村97个,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创新

“双支部”引领
    沙梨销售搭上电商平台

洛宁县马店镇关庙村的沙梨种植产业远近闻名。为了发挥党员在沙梨种植中的引领作用,当地党委提出了关庙村党支部+洛宁县金珠沙梨协会党支部的“双支部”建设思路。

“沙梨协会党支部书记是金珠沙梨的培育人李应贤,党员主要是县里林果方面的专家。关庙村党支部书记是沙梨种植能手安民香。”马店镇党委副书记卫松怡说,这两个支部一个向村民提供沙梨种植的专业技术指导,一个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从事沙梨种植脱贫致富。

2016年,关庙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金珠沙梨发展有限公司,引导村民以产品入股的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公司对种植户实行统一配苗、技术培训、统一销售。

“这降低了村民单独面对市场时存在的风险。”安民香说,而村里通过资金入股,也有了一定的收益,等于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当年,在关庙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沙梨销售还搭上了电商平台。“现在正是销售的旺季,有时候通过电商渠道,一天就能卖三五百箱。”安民香说,由于电商销售的沙梨品质更优,收益也更高。

模式

“党员+企业+贫困户”模式

贫困户不担风险年入5万

棚外寒意阵阵,棚内暖流滚滚。11月14日下午,在河南信念集团洛宁县长水镇蔬菜大棚产业扶贫基地里,52岁的洛宁县长水镇长水村村民刘耀武,正在浇灌由他负责管理的娃娃菜地。

今年初,以零成本的投入,刘耀武承包了这里的一座占地约2.2亩的蔬菜大棚,并种上了黄瓜。

“我只种植管理,像肥料、技术都有基地提供,销售也是他们负责。就这样一季黄瓜下来,我就收入了3万多元。”刘耀武说,再过一星期时间,娃娃菜就上市了,他预测还能收入两万元左右,这比他以前在外打零工强多了。

其实,给刘耀武带来收益的,正是当地党委政府打造的“党员+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

洛宁县长水镇党委副书记李新峰介绍,该镇以党员为理事长,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组成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扶贫渠道贷款交由企业管理,用于建设蔬菜大棚。然后免费承包给贫困户经营,并且由企业负责免费提供种植技术,解决销路问题。

其中,仅长水村就成立了5个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并建设了39个蔬菜大棚,带动25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来源:河南商报
作者:
河南商报记者 付首鹏 
编辑:河南商报 孙亚男
商报网最后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