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一碗红薯面汤结情缘,洛阳一画家义务教乡村孩子学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11  浏览次数:9498
核心提示:河南商报记者 付首鹏 通讯员 李兴阁9月6日的上午,七峪村小学第二节的上课铃还未打响,学生们就早早的回到教室铺开了画纸。第一排的座位上一名中年男子,正站在学生罗世克的身旁俯身指导着他如何构图。上课的中年男子,其实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洛阳帝都书画
河南商报记者 付首鹏 通讯员 李兴阁

9月6日的上午,七峪村小学第二节的上课铃还未打响,学生们就早早的回到教室铺开了画纸。第一排的座位上一名中年男子,正站在学生罗世克的身旁俯身指导着他如何构图。

上课的中年男子,其实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洛阳帝都书画院的执行院长张峰利,他是来此义务教学生画画的。

一碗红薯面汤结下的情谊

“到现在我还记着去莲庄乡写生时的那碗红薯面汤”,记者采访时,张峰利开口就讲了这件事情。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张峰利一个人去了宜阳县的莲庄乡去写生,乡间的景色让我沉迷其中,直至中午,旁边的一家住户叫他才方觉察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叫我的,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到这个村子,与村民并不熟识。当我环顾四周发现就我自己一个人时才恍然明白是叫我的。我既诧异又感动,没想到当地的民生这样纯朴。”张峰利说道。

莲庄乡是宜阳县的贫困乡镇,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足,招待张峰利的午饭也是村民平时的自己吃的红薯面汤,饭虽然比较粗糙,但张峰利说那天他吃的却分外的舒心。

张峰利走的时候想留些饭钱,但老人说面汤不值钱坚决不收,趁着老人收拾碗筷去厨房的空隙,张峰利将钱压在杯子下就离开了。可刚出门没走多远,老人就拿着钱追了上来,强行塞进了张峰利的包里。

饭钱被塞进了张峰利包里,宜阳百姓的情谊也跟着进了张峰利的心里。

萌生教授孩子绘画知识的想法

后来,张峰利就经常去宜阳写生,乡下写生的过程发现村子里孩子上完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很普遍。一次在宜阳老年大学义务授过课过程中和一些来听他讲课的中小学的美术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问题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重一些。

“在一些宜阳农村中小学里,专业的美术老师是稀缺的,部分学校的美术老师是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任,有的学校的美术课甚至仅仅只停留在课程表上。这些来自村里的孩子根本不知晓绘画更别谈分清绘画的各种派别了。”张峰利向记者讲道。

教农村孩子专业绘画知识的想法在他与村民的唠家常时慢慢萌生,随着对农村孩子教育情况的深入了解后这种想法愈发坚定。

政府牵头,开始义务教学的道路。

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张峰利开始了他在七峪村小学的教学。

七峪村小学的美术器材很简陋,但这并没有动摇张峰利的决心。

从画画的种类到中西画的起源发展,从“以形写神”再到“还原本真”,在张峰利的用心讲解下,孩子们慢慢的了解了美术的世界,渐渐的也喜欢上了这个老师。即使是在下课的时间,张峰利的身边往往都会围着几个请教画画技巧的学生。

“以前没有接触过画画,因为家里穷,我只在书里见过那些图画。很感谢张老师能来我们学校,张老师的课上我学到了很多画,我现在都可以教我妹妹画简笔画了。”六年级的学生胡中涛说。

“一开始我觉得只是教孩子画画,政府的人说我这也算是助贫帮扶,我的干劲就更足了。”张峰利说。

回到洛阳后,张峰利开始联系他的画友和朋友,希望能说服不同专业的人一同去七峪小学上课,这样就能有人教孩子们送乐、舞蹈等知识,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艺术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早日萌发。


编辑:吉倩倩 实习编辑 刘梦鸽
来源:河南商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