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市
地市

河南宝丰:即将失传的传统老手艺“扎笤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6  浏览次数:8778
核心提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李万鹏 郭培娟 扎笤帚,除了手要灵巧,还得能够使上全身力气。扎笤帚使用的刹绳不能太粗,有筷子头一半粗就可以了,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系在拐子上,脚蹬紧,绳缠牢,定型准,把顺手,这就是我做笤帚的几个要领11月3日,平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 李万鹏 郭培娟

       “扎笤帚,除了手要灵巧,还得能够使上全身力气。扎笤帚使用的刹绳不能太粗,有筷子头一半粗就可以了,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系在拐子上,脚蹬紧,绳缠牢,定型准,把顺手,这就是我做笤帚的几个要领……”11月3日,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连店村78岁的村民陈谦边说边熟练地为我们演示古老的扎笤帚手法,老伴儿王荣则在旁边用剪下来的高粱杆做锅排,顺便把扎好的笤帚码成一排,老两口配合默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高粱笤帚、锅排曾作为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用具。随着时代进步,笤帚的制作原料也由原来的高粱穗、糜子穗演变为各种塑料及化纤制品,扎笤帚这门老手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能熟练扎制笤帚的老工匠也是越来越少,笤帚、锅排反倒成了承载乡愁的实体。
       “以前扎拍子、做笤帚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是舍不得丢掉做了三十多年的这门手艺。”说起再重操旧业的原因,王荣感慨万分。陈谦和王荣夫妇做的笤帚、锅排,每次到镇上“赶会”,不仅有家庭购买,还有学校、单位、工地购买。

“我做笤帚用的高粱穗是从内蒙运过来的,糜子长,色泽白亮,高粱壳清除的干净,扎出来的笤帚结实、耐用、美观,赶一次会能卖十来个锅排,一二十把笤帚,能卖几百块钱,除去成本还有一半的利润。”陈谦说。
       据了解,高粱杆笤帚和锅排除了实用外,还有着文化的传承和记忆在里边。搬新房、娶新娘、娘家正月回门礼都需要用到高粱杆笤帚和锅排,笤帚扫了地代表辞旧迎新,圆圆的锅排挂在厨房寓意圆满。

近年来,闹店镇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参与平顶山市、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非遗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截至目前,闹店镇申报非遗项目15项,批准通过13项。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