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
城市

校服:属于“这一个”学校和“这一群”学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09  浏览次数:11653
核心提示:近日,江西、辽宁、黑龙江哈尔滨、广东佛山等地推行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将校服究竟是什么,而又承载着什么这一命题推向公众视野。当校服从一校一款的学校文化标识沦为一市一款的行政管理工具,学校的精神灵魂与教育主体性又该何处安放?被忽视的教育议题:校服
近日,江西、辽宁、黑龙江哈尔滨、广东佛山等地推行“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将“校服究竟是什么,而又承载着什么”这一命题推向公众视野。当校服从“一校一款”的学校文化标识沦为“一市一款”的行政管理工具,学校的精神灵魂与教育主体性又该何处安放?

被忽视的教育议题:校服的美育功能与文化基因

“美育即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培育人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美育指向人们内在的情感涵养和精神自由,它能让人在与美的相遇中,感知觉打开,情感和想象得以丰富,进而更好地理解自我与生命的意义。

这种对“完整发展”的追求,在当下却面临着工具理性的消解。现代人正以“功利、狭隘的日常知觉”取代“丰富、完整的审美知觉”,在对物质功利的追逐中,对四季色彩的敏感、对生活细节的共情逐渐钝化。这种审美知觉的异化,在校园生活中最直观的投射,便是校服这一特殊载体的变迁——它既映照着美育的失落,也见证着审美意识的回归。

中国校园,曾经充斥着宽大、松垮、不合体的“运动装”,被学生和家长戏称为 “面口袋”;也曾涌现出民国时期别具特色的改良新式旗袍、中山装,彰显淑女优雅和绅士风度;校服新政十年之际,欣喜于石家庄二中制式衬衫、无锡外国语学校中式校服在毕业季、开学季冲上热搜,校服美学及学生气质风貌引发网友赞叹。


校服不是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符号”,而是与学校独特气质深度交融的“文化标签”“美育载体”。当学生身着承载校魂的校服走进校园,他们感知的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教育信仰,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共识、培育审美、塑造健全品格……

作为“行走的校园文化符号”“具象的视觉校史”,好的校服设计应当直指学校的教育哲学。这意味着,校服的色彩、图案、款式,都需从学校文化根脉出发。我们要思考这所学校的教育哲学是什么?对教育有怎样的理解和主张?如何将这些内在的理念提取为外在的显性元素,镶嵌在校服的设计中?最终将学校的文化追求、教育主张内嵌于校服,使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全,让校服真正发挥出其在美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重教育功能。

校服:属于“这一个”学校和“这一群”学生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在《学校文化是什么》中指出:“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支校歌、一套校服往往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气。”校服,是学校文化的显性载体,承载着办学理念、历史传承与精神风貌,用视觉语言诉说着“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独特校园故事,代表着“这一个”学校和“这一群”学生的形象。

北京四中、上海中学的校服,既沉淀着百年校史的厚重底蕴,又通过细节设计呼应着现代教育对个性的尊重,让学生在统一着装中仍能彰显青春风采;河南省实验中学以航空班为灵感,用天空蓝与海洋青的配色传递“载志而航”的精神,领口的“飞机跑道”暗纹,将“向天空出发”的期许融入日常;南京汉开书院将繁体“开”字艺术化为园林花窗纹样,让“从大汉走来,向世界盛开”的办学理念可触可感;成都墨池书院小学则以立领、盘扣、水墨纹样呼应“墨池文脉”,与灰瓦白墙的书院建筑形成文化共振。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校长付锦的观点颇具深意:“校服不是制服,不是定义孩子的标准。校服应该是归属于孩子的标签,成为孩子个性特征的一部分。”当校服设计与学生的成长轨迹、学校的育人目标同频,衣物便不再是束缚,而是教育发生的媒介——学生身着校服,感受到“我”的个体以及“学校”的独特美好,达成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定与体验。在每日穿着中理解校史,在认同中强化归属,最终让校服成为“这一群”学生共同的精神印记。

2018年毕业季,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子自编自演的毕业歌《北京东路的日子》冲上热搜,那句“我们即将分别,独自浪在中国外国不同地点,瞥见白色的校服,还会以为是我认识的谁”唱出了不少毕业学子的心声。一件白色校服,南京外国语学校沿用多年,因融入校本文化,成为“这一个”学校的文化载体,建构了“这一群”学生的独家记忆。

校服的“教育属性”应优先于“管理便利”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当社会不断发展,我们今天很大的问题是当我们的逻辑理性不断发展之后,却忽略或忘记了审美是人类一种本源的和世界的关系。比如,各个城市都在搞市容建设,却不免陷入城市特质、文化和历史丢失的同质化。

近日,江西、辽宁、黑龙江哈尔滨、广东佛山等地推行“一市一款”校服政策,也是如此。校服的意义,从不在于“统一”,而在于“认同”;不在于“管理”,而在于“育人”。当校服从“文化载体”退让到“管理工具”,学校的精神灵魂与教育主体性又该何处安放?教育应当尊重个性,校服若失去学校特色,便只是批量生产的“管理符号”,而非教育的一部分。“一市一款”政策的推行,本质上是将教育管理简化为“标准化生产”,用行政统一替代文化多元和学校特色。

在这一框架下,学校的视觉差异被强行抹平,历史文脉不再显性,个性多样的“学校特色”让位于统一的“城市色调”,“校魂”沦为抽象的文字标语。长此以往,不仅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会受损,学生对学校的“场所归属感”也将被稀释——正如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言,机械统一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情感疏离”。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美育浸润、民主决策的失落。当校服设计、选用剥离了师生共创、决策的过程,失去了文化个性的表达,学生接触多元美学、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便被剥夺。日复一日穿着缺乏设计感的统一服装,其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的消磨,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

校服企业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布料的裁剪与缝制。如更多的省、市被“一市一款”覆盖,将文化解读、校服设计、生产交付简单粗暴的分离,看似行政便利,却把校服作为一桩简单的生意,忽视了学校个性和教育价值。企业若只盯着“来样加工、买卖交易”的短期利益、单一维度,便是将校服这一特殊载体的教育价值束之高阁。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校服企业,以“校园文化共建者”与“美育资源供给者”的定位,深度融入学校的育人生态:思考如何让校服设计融入学校的教育哲学,如何以校服为载体寻求美善教育价值,如何联动课程、实践、研学等多元育人场景,最终让校服成为连接文化传承、审美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媒介,与学校文化、校园生活产生更为生动的情感关联和意义联合。

校服,唯有渗透文化心理和情感意味,成为校园审美的对象物,才能映照校魂,承载独特的教育故事,展现“这一个”学校和“这一群”学生的形象。“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让学校以服饰为媒厚植文化根基,让社会力量在参与中助力审美教育 —— 这正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在美育场域的生动实践,更是让校服的美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在多方联动中充分彰显的题中之义。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