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来啦,部分诈骗分子仍在“钻空子”,尤其针对中小学和大学生群体的金融诈骗,常伪装成“校园服务”“学习需求”,让人难辨真假。我们一起来聚焦几类易中招的金融诈骗场景,补充关键防范细节,帮大家把“防骗网”织得更密!
一、中小学家长重点防:别让“缴费”“福利”骗走钱
1.虚假缴费诈骗:冒充老师的“转账陷阱”
诈骗套路:骗子潜入班级微信群后,模仿老师的头像、昵称,发布“缴纳教材费”“军训服装费”“课后服务费”等虚假通知,附上私人收款码或转账链接,诱导家长“尽快缴费”。不少家长因信任群内信息,未核实就直接转账,事后才发现被骗。
家长必做:①看到群内或私信的缴费通知,先通过电话、当面沟通等方式联系班主任核实,不直接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非官方二维码转账;②若发现群内有“高仿老师账号”,立即提醒群主踢除并告知其他家长。
2.信息泄露衍生诈骗:用孩子信息“套钱”
诈骗套路:骗子以“登记新生信息”“拉进官方家长群”为由,向家长索要孩子的身份证号、录取通知书照片、家庭住址,甚至家长的银行卡号。随后利用这些信息伪造身份,发送虚假或违法信息,诱导家长转账。
家长必做:①仅通过学校官网、班主任推荐的正规渠道登记信息,陌生平台、陌生账号索要信息一律拒绝;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不要通过不安全渠道发送;③接到“孩子出事要打钱”的电话,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孩子本人确认,不盲目转账。
二、大学生重点防:兼职、培训、用品采购里的“金融坑”
1.虚假兼职&助学岗诈骗:“先交钱”就是骗局
诈骗套路:骗子在校园论坛、社交平台发布“校园代理”“线上助教”“高薪日结兼职”等信息,以“缴纳押金”“购买培训资料”“垫付货款”为由让学生交钱,收款后要么失联,要么诱导学生参与“刷单返利”“网贷冲业绩”等违法活动,进一步套取资金。
大学生必记:①学校官方勤工助学岗位,只会通过校官网、学生处或辅导员通知,不会要求“先交钱入职”;②遇到“兼职要交押金、培训费”的情况,直接拒绝,正规兼职无需提前付费;③不相信“轻松月入几千”的兼职宣传,避免因贪利落入陷阱。
2.高价入学用品诈骗:“学长学姐”的推销别轻信
诈骗套路:骗子冒充“学长学姐”,以“学校强制购买被褥套装”“内部渠道低价军训服”“英语四级必买资料”为由,向新生推销高价劣质商品。部分骗子还会以“帮你代缴费省麻烦”为由,索要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卷款后失联。
大学生必做:①学校统一采购的被褥、军训服等用品,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通知、收取费用,不会由“学长学姐”私下推销;②对主动搭讪的“学长学姐”推销,保持警惕,可向辅导员确认“是否需要购买相关用品”;③学费、住宿费等大额费用,务必通过学校指定的银行账户、官方缴费平台缴纳,不委托他人代交。
3.教育培训诈骗:“考证保过”是幌子
诈骗套路:骗子以“英语四六级保过”“计算机二级内部资料”“考研专业课押题”为噱头,通过“免费试听课”吸引学生报名,收取高额培训费后,要么提供无效资料,要么直接失联。部分骗子还会诱导学生办理“培训贷”,让学生背负贷款却未获得相应服务。
大学生必记:①正规培训机构不会承诺“保过”,考试没有“内部捷径”,不相信“不过全额退款”的虚假宣传;②报名培训前,查询机构资质,签订正规合同,明确培训内容、费用、退款条款;③不办理“培训贷”,避免因无力还款影响征信。
三、刷单返利诈骗:“轻松赚钱”的诱惑,全是违法陷阱
(一)最新诈骗套路:复合型手段更易让人中招
当前刷单诈骗已从单一“兼职刷单”升级为多种套路叠加,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
1.“兼职+中奖”双诱导:骗子先在校园群、社交平台发布“线上刷单兼职”,承诺“每单返利5%-10%”,同时附赠“陌生快递中奖卡片”,称“完成3单刷单可激活中奖资格(奖品多为手机、平板电脑)”,让学生误以为“赚钱+中奖双丰收”,主动加大投入。
2.“卡单+解冻”套资金:学生完成前几单小额刷单并收到返利后,骗子会以“系统卡单”“订单异常”为由,声称“需缴纳解冻费才能恢复提现”,解冻费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学生转账后不仅无法提现,还会被直接拉黑。
(二)防骗核心:记住“两不两必”
1.不参与、不相信:所有“刷单返利”均属违法,不存在“正规刷单”,遇到“兼职刷单”信息,无论诱惑多大,直接忽略;
2.必核实、必报警:若有人以“中奖”“解锁权限”为由让你刷单,先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学校保卫处核实;一旦发现被骗,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拨打110报警,同时告知家长和老师。
四、校园贷、征信诈骗:“低息便捷”的外衣下,藏着无底债务坑
(一)三大高发场景:从“借钱”到“销贷”全是骗局
校园贷诈骗已延伸至“借贷-征信-注销”全链条,学生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多重陷阱。
1.“无门槛借贷”陷阱:骗子以“低利息、无抵押、秒到账”为噱头,在校园周边、社交平台招揽学生借款,合同中却隐藏“砍头息”(借款1万元先扣2000元手续费)、“高额违约金”(逾期一天收5%利息),学生借几千元,半年后可能滚成几万元债务,还会遭遇暴力催收(打电话骚扰家长、贴催收海报)。
2.“注销校园贷”诈骗:骗子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以“你大学期间注册过校园贷,需注销否则影响征信”为由,诱导学生下载陌生APP,要求“先转账至指定账户验证还款能力”,或通过屏幕共享功能窃取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盗刷资金后失联。
3.“变更贷款人”圈套:部分骗子针对有校园贷记录的学生,声称“可帮你将贷款人变更为他人,免除还款责任”,但需缴纳“变更手续费”,学生转账后不仅未变更信息,还会因逾期影响个人征信,甚至被平台起诉。
(二)防骗关键:做到“三拒绝一警惕”
拒绝超前消费:按生活费规划支出,不盲目购买高价电子产品、奢侈品,从源头避免因资金缺口而接触校园贷;
拒绝陌生借贷:正规贷款需通过银行、国家认可的金融平台,绝不通过陌生链接、私人账号借款;
拒绝“征信修复”:个人征信由央行统一管理,不存在“花钱修复”“注销就能洗白”,遇到声称“能改征信”的人,直接判定为诈骗;
警惕陌生客服:接到“注销校园贷”“征信异常”的电话,先通过官方APP、官网核实,不下载陌生软件,不透露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
五、师生家长共同守:3个“防骗好习惯”要养成
1.主动核实官方信息:缴费、报名、采购等涉及资金的事项,以学校官网、教务处、辅导员发布的信息为准,陌生通知、非官方渠道信息一律先核实再行动。
2.保护支付安全:家长不向孩子透露支付密码,关闭手机免密支付;大学生不将银行卡、支付账号借给他人使用,不随意开通“屏幕共享”功能,避免验证码泄露。
3.传递反诈知识:家长定期和孩子聊反诈案例,让孩子知道“免费的东西可能最贵”;学校可通过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普及反诈知识,提高学生防范意识。
如果不幸遭遇诈骗,一定要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等证据,拨打110报警,并告知家长、老师,不要因害怕而隐瞒,及时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新学期,平安是底色。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远离金融诈骗,专注学习和生活,家长也能安心放心,一起守护校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