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闫家村的草莓大棚在晨光中连缀成片,熠熠生辉。棚内绿意绵延,村民们俯身劳作,指尖轻抚过已零星挂果的草莓苗,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由村集体与合作社共营的草莓棚里,繁华缀满枝头,生机盎然;与龙头企业陈氏阳光合作的采摘基地内,智能水肥系统正精准滴灌,井然有序。

“我们村的草莓产业基础不错,但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陈氏阳光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至关重要!”11月6日,闫家村党支部书记闫书杰感慨道,“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市场渠道,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种植技术、标准化的管理和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为我们产业的提质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我们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他特别指出,陈氏阳光作为国内果蔬行业的知名企业,与其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了闫家村草莓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
陈氏阳光果蔬公司董事长陈雪梅对此深有感触:“作为万邦市场精品水果区的龙头,我们陈氏阳光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但长期以来,本地规模化、标准化的高品质草莓种植基地相对空白。与闫家村的合作,正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实现了‘本地生产、品牌赋能、全国辐射’的良性互动。”他进一步介绍,企业将自主研发的草莓立体栽培、精准环境控制、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体系引入闫家村基地,不仅提升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更将其打造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农业示范窗口。

在陈氏阳光这一“龙头”的强劲牵引下,闫家村围绕草莓产业持续“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政策筑基,握紧产业“芯片”:依托乡村振兴资金,在陈氏阳光的技术指导下,草莓采摘基地、高标准温室育苗大棚及分拣中心先后落地,从育苗、种植到初加工的“前端链条”全面夯实,彻底解决了过去“育苗靠外购、分拣无场地”的难题。
龙头带动,强化产业协同:深度绑定陈氏阳光,全面引入其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市场资源。合作社与农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直供其销售网络,显著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发展韧性。
项目补链,破解增值瓶颈:针对草莓储存期短、附加值不高的痛点,在陈氏阳光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村集体引资建成3000吨冷藏库,并发展冻干草莓深加工项目,形成了“鲜果销售+冷链储运+深加工”的产业闭环。这一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稳定收益,真正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显著跃升。

服务延链,拓宽增收渠道:借助陈氏阳光的品牌背书和新区电商平台资源,创新“传统批发+近郊采摘+线上直播”组合销售模式。线下采摘园吸引周边游客,线上直播间热销冻干草莓、草莓酱等深加工产品,既实现农户年均增收20%、深加工产品年销量500吨,还为村集体额外增收10万元以上,通过服务延链拓宽了增收渠道。
智力赋能,注入发展活水:在新区统筹下,中牟新区草莓专家工作站落户闫家村,与陈氏阳光的技术团队形成合力,为农户提供从品种选育到种植管理的全程科技服务,推动“土经验”向“标准化”转变。

从过去的单一种植,到如今的“全链开花”,闫家村的实践生动表明:一个强有力的市场龙头,能够有效激活一方产业,带富一片乡村。闫家村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依托龙头企业郑州陈氏阳光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引领、全链拓展”发展模式,形成企业有效带动、产业持续壮大、集体稳定增收、群众普遍致富的良好局面,成为乡村振兴中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范例。“未来,随着与企业合作的深化以及项目的全面投产,我们的村集体收入还将实现跨越式增长。”闫书杰信心满怀。“一颗小草莓,在‘龙头’的舞动下,真正‘串起’了全村的富民产业链!”在中牟新区,像闫家村这样依托特色产业、借力龙头企业实现链式发展的村庄正不断涌现,如青年路街道的明山庙村、郑庵镇的前李庄村等,它们共同绘就着产业兴旺、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的崭新画卷。(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通讯员 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