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兰考这个村子的“特产”年销售额过亿!多亏了当年焦裕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2  浏览次数:14026
核心提示:一个曾经的贫困村,却因为每把动辄两三万元的古琴,成为民族乐器专业村,市场上90%的古琴都产自这个村。是什么样的方法和机缘,让开封兰考县固阳镇徐场村成了兰考的一张名片?7月19日,河南商报记者跟随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媒体采访团,探寻这个民族乐器村的
        一个曾经的贫困村,却因为每把动辄两三万元的古琴,成为民族乐器专业村,市场上90%的古琴都产自这个村。

是什么样的方法和机缘,让开封兰考县固阳镇徐场村成了兰考的一张“名片”?7月19日,河南商报记者跟随“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媒体采访团,探寻这个民族乐器村的发展路径。

兰考这个村子的“特产”年销售额过亿!多亏了当年焦裕禄……

 

村里105户中有82户制作古琴,户均产值超100万元

走进徐场村,“中国民族乐器村”几个字印入眼帘。再往里走,每家门前的牌匾等,显示出这里挨家挨户是做乐器的作坊。

在“七贤琴坊”,装修得古色古香的前厅里,陈列着数把古琴、古筝,还有摆在座位前供顾客体验的古琴。

“这是个高端定制古琴等民族乐器作坊,80%都是应客户要求制作的,收藏级的古琴每把要两三万块钱,而且要提前1年预定,制作周期需要两年半左右。”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一把古琴的制作分为选材、削面、挖腹、试音、合琴、裱布、上灰、擦漆等主要工序,细分的话,又包含有200多道工序,需要巧匠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完成。而选用的泡桐木材,不仅是生长15年以上的树木,砍伐后还要至少存放30年。

兰考这个村子的“特产”年销售额过亿!多亏了当年焦裕禄……

 

在另一家“徐老大斫琴坊”中,几名工匠正在制作古琴,制作古琴完全遵循传统方法,其中还会用到鹿角霜和朱砂等传统原料。

这家琴坊里的90后小伙徐亚冲,现场演奏了古琴曲,徐亚冲的妻子、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卫晨欣则用古筝演奏了《梁祝》。

兰考这个村子的“特产”年销售额过亿!多亏了当年焦裕禄……

 

“这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制琴人和第一代的不同。”工作人员说,第一代制琴人通常只会做琴,既不会调音,更不会演奏,只能从外地高薪聘请调音师,加之不懂营销,销路也窄,往往做出了好琴却卖不上价钱。

现在,村子里培养自己的调音师、演奏者,让民族乐器村更加名副其实。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90%古琴都产自徐场村,村里共105户,其中82户从事古琴等民乐器生产,户均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村里古琴等民乐器年销售额能达到1.2亿元。

兰考这个村子的“特产”年销售额过亿!多亏了当年焦裕禄……

 

为治沙种下的泡桐树,意外成了“绿色银行”

为啥一个昔日的贫困村,能成为艺术之乡?

“可以说,当年兰考在焦裕禄书记带领下为了防风固沙种下的泡桐树,给了村子这个机遇。”工作人员介绍,泡桐是做很多民乐器,特别是古琴、古筝音板的材料,兰考由于特殊的气候、土壤等地理因素,成就了这里泡桐质地疏密适度、纹理天然美观等特点,在全国各地同类树种中,是最优质的做乐器音板的材料。

“外地的泡桐100棵里能找出1棵品相好的,兰考则非常容易就找到这样的优质泡桐木材。”这位工作人员说,这全是得益于当初的治沙种树。如今,这里为产业发展种下了更多泡桐树,而种下的不仅是生态良好的当下和未来,更是一个生产古琴的“绿色银行”。

兰考这个村子的“特产”年销售额过亿!多亏了当年焦裕禄……

 

据介绍,兰考泡桐的出名,还有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徐场村一位戴(音)师傅带着本地制作的乐器到上海街上销售,被当地一个乐器大师发现了,惊讶于乐器木材的优质,询问可不可购买一批,随后,“兰考泡桐最适合做音板”的名气逐渐打开,并发展成目前家家户户做古琴,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况。

目前,村里的民乐器产业园等项目也在进行,村里既可以手工生产定制的收藏古琴,也可以由机械化设备生产几百元至几千元一把的练习琴,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崔莉莉 文/图
编辑:编辑吉倩倩 实习编辑马千惠
来源:河南商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