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栾川县拨云岭村:拨开“穷”云见月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20  浏览次数:16919
核心提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河南商报记者 周茜

“我们村现在是旅游景点,谁还能看出来这山沟里过去穷得娶个媳妇都难。” 栾川县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给前来采购农产品的碧桂园志愿者介绍道。

拨云岭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因山峰高耸,常年有白云萦绕于岭间,能“拨云见日”而得名。过路的伊河在这里依山绕了一个圈,便把拨云岭揽入怀中。过去,因为交通闭塞,这个经常被云雾淹没的村庄就像真的“消失”一样,外人进不来,与百户村民厮守的只有来来去去的云和一成不变的穷。


(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

老杨在这个村里已经呆了60多年,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

“1983年,媳妇生大儿子时,因为伊河发大水,没有产婆愿意过来接生。”老杨只能背下山,趟水过河,再背上山。

“日子过得难说到底还是因为穷。”

拨云岭穷,有个顺口溜广为流传:“闺女不嫁本村汉,光棍急得满山转。”进入新世纪后,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扶贫搬迁,村子也慢慢出现“空心化”。

看到别的村发展种植业、旅游业慢慢过上了好日子,村里的人数反而多起来了,接手党支部书记后的杨来法坐不往了。

瞄准产业致富路 土地上下功夫

拨云岭村的农民常年跟土地打交道,世世代代靠种玉米、粮食等作物维持生计,但是年复一年的耕种让山上的土地越来越薄,种粮食一年下来也就收入300元左右。

到底种什么才能富?

2011年年底,杨来法找到县林业局局长谢红伟。谢红伟告诉杨来法,核桃树耐旱,果实也容易保存,如果改成种核桃,核桃树下再间作喜阴耐旱的油用牡丹,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012年春天,全村1050亩土地全部栽种核桃树。

三年后,核桃树开始挂果。

青皮核桃年均产量150吨、产值45万元,牡丹籽年均产量3万斤、产值22.5万元,户均增收6600元。

“我们同富种植合作社的农产品礼盒中就属这核桃最抢手。”


(碧桂园志愿者到拨云岭村采购核桃等特色农产品)

随着核桃、油用牡丹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该村成立了同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购销、技术等工作。接着党支部又动员本村贫困户在牡丹地里养殖土鸡,打造特色云岭牡丹鸡,整个产业链得到了不断完善。2015年,同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依靠合作社,村里的妇女就能基本承担地里的农活,男性劳动力则可以外出务工挣钱,将常年束缚在地里的男性劳动力解放了出来。

乡村旅游新路子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清晨的拨云岭村,白云飘然萦绕于岭间,千亩果树、牡丹、走地鸡相映成趣,经常有游客来赏景。近年来拨云岭村不断修路、架桥、打水窖,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村里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日渐成熟。

刘让是第一批经营农家宾馆的村民。几年前,刘让丈夫外出务工时因伤致残,两口子只能守在山沟里。

老杨找到她,“有一个在家就能赚钱的机会你干不干?”

按照老杨的指点,她将自家的土房子里里外外粉刷一遍,腾出两间客房,接待客人。收拾出一间像样的厨房,支起柴火灶专门做手擀面。一切准备就绪,她给自家的农家乐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守望田园”。

刘让信心满满:“俺这儿环境美,手擀面现在也成为农家乐的特色,有时还能卖卖农产品,干这比出去打工强!”

如今的拨云岭村有农家乐12家,其中贫困户4家;高端民宿1家,四合院两座,传统农家民宿6个,总床位数达120张,每日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年户均收入达1.5万元,其他群众通过在引资企业务工月工资1800元左右;生态护林员、卫生保洁员等扶贫类公益性岗位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日常管理提供了人力保障。

企业收购开销路 让钱袋子鼓起来

在一切走向正轨,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时候,因为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向供不应求的土鸡蛋滞销了,养殖户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村民储存的干核桃,每日生产的新鲜土鸡蛋都得赶紧消化,不能因为疫情让新鲜的东西烂了。”为了找销路,杨来法带领村干部主动和洛阳重大企业联系,四处找客户。

碧桂园豫西区域的党员和志愿者们得知消息后来到拨云岭村决定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难题。

“最后,碧桂园订购了我们1万多枚土鸡蛋,而且价格在1.2元一枚,不低于平时价格。”老杨说。


(碧桂园豫西区域收购万枚滞销土鸡蛋)

令杨来法意外的是,碧桂园志愿者们还是自己扶贫道路上的“战友”。

从1997年开始碧桂园开始单个项目帮扶,集团及创始人通过捐资助学、开办慈善学校等方式,持续开展教育扶贫,惠及数万名贫困学子。

从2018年起,扶贫被列为碧桂园的主业之一,结对帮扶全国9省14个县,惠及3747个贫困村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攻坚脱贫。

当志愿者讲到碧桂园“4+X”扶贫模式时,老杨深有感触,“能把扶贫做到如此体系化的企业实在难得。”

“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碧桂园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拨云岭村未来的幸福路该怎么走?在交流中,志愿者们给出了“碧桂园答案。”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村企合作发展“命运共同体”。  

据碧桂园扶贫志愿者介绍,在对口帮扶的东乡县,碧桂园找准地区特色、企业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利益结合点,大力发展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土豆加工,以品牌价值为依托的东乡羊肉和以文化特色为依托的东乡民族刺绣,提升了产业扶贫的差异性、精准度和持续力,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持续减贫。同时碧桂园打造“碧乡”“碧家”“凤凰优选”等公益助农平台,发展“点对点”定制农业,东乡羊肉、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等特色产品已转化为“碧乡”“凤凰优选”产品面向全国销售。

凭借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多次的走访中,碧桂园志愿者们尝试联合拨云岭村党支部,共同挖掘乡村“四色”资源,建议拨云岭村开发扶贫旅游线路,通过“走扶贫专线、听特色党课、谈扶贫经验、看特色村庄、购农特产品、尝特色农菜、住乡村民宿”,将特色农产品生产向生态农业、扶贫旅游、休闲康养等助农惠农关联产业扩展,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如今, 合作社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实现了“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

春节前,拨云岭村又接到了个“大单子”,碧桂园豫西区域要订购九万多元农产品礼盒。老杨和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春节前夕,碧桂园助农惠民活动再次走进拨云岭村)

过去闭塞的大山和伊河阻挡了村民的幸福路,现在画卷般的绿水青山都成为实实在在的“白银”进入村民的口袋。

六十年来,杨来法一直守着拨云岭,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监制:赵强
统筹:王俊伟
编辑:周茜
微信图片_20210220180355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