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城接诊已出发!”
8月3日晚23:21,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七病区主任王龙接到一通求助电话后,河南省胸科医院医疗转运队即刻出发。
需要接诊的是一位71岁高龄的动脉瘤患者,已经连续胸痛了13天,在当地一直按照肠胃炎、胆囊炎、肾结石等治疗不见好转,3日晚腹部疼痛加重,转入县医院行彩超提示主动脉有分层,立刻联系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七病区主任王龙。
然而,疫情之下的长途转运,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一场考验,更何况心脏重症患者的病情总是瞬息万变,每一次接诊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尽管如此,河南省胸科医院秉承医院公益性,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急需救治的生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始终将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

“虽然现在仅仅是彩超提示的主动脉夹层,具体病变到哪种程度还不清楚,但主动脉夹层是危急重症疾病,又随时有破裂风险,患者既然有求于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即使有困难,也要排除困难为他们争取手术机会!”王龙说。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控制血压,稳定心率,给予严密检测,一路疾驰,于4日凌晨1:30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心血管外科七病区。

△术前造影可见明显增宽的腹主动脉瘤
入院后进一步行CTA检查发现,老人的腹主动脉下段直径增粗达60毫米,形成了典型的腹主动脉瘤,并且在瘤体局部有夹层改变。而正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约为20—26毫米左右,但老人因常年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严重,主动脉血管壁在动脉血流的高速冲击和压迫下,使之不断扩张最终形成动脉瘤。若不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方式,腹主动脉瘤将会持续增大直至破裂,危及生命!
导致老人近期腹痛的原因是动脉瘤局部发生微小破裂,也是致命性大破裂发生的先兆。
明确诊断后,考虑到老人年纪大,身体耐受度差,经过近4天的药物治疗调整,王龙于8日上午九点为老人成功实施“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植入术”。

这台手术的难点在于选择精准的锚定区。
人体内腹主动脉由上至下发出的分支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等,这些分支血管负责向肝、脾、胃、肠、肾等重要脏器输送血液。而老人的腹主动脉瘤距离肾动脉分支血管仅有不到两厘米的距离,在这之中,锚定区的选择要分毫不差。若往前多进一步,置入后的覆膜支架会挡住分支血管的血液输送,若往后多退一步,又无法起到彻底隔绝封堵动脉瘤的目的。
“这就好比架桥一般,你要先确定好桥墩的位置,才能保证架起的桥准确无误。”选定好锚定区后,王龙将覆膜支架快速输送至定位点并精准释放。

△术后造影显示覆膜支架置入成功
尽管手术很成功,可整个操作过程却面临不小的阻碍。老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右腿萎缩严重,右侧股动脉废用性狭窄,再加上老人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其中髂动脉最狭窄处仅3毫米,这样的支架入路,对手术来说无异于难上加难。克服各种困难,支架释放成功后,王龙利用球囊扩张将左右两侧因动脉硬化扩张不良的分支支架进行塑形,效果满意,血流瞬间通畅。
特别提醒:
王龙说,动脉瘤可发生于全身动脉,其中最常见的是胸部和腹部主动脉瘤。尤其是腹主动脉瘤,它多发于老年人,早期无疼痛等症状,但如果稍用力按压,可在下腹部触到搏动性包块,这可作为一个简单的自查办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腹主动脉瘤濒临破裂前的典型症状就是腹部疼痛,最容易和肠胃炎、胆结石、肾结石、胰腺炎等疾病混淆,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一定要及早就医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王龙再次提醒,导致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年性主动脉粥样硬化。要想预防动脉瘤的形成,首先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缩压常见性增高,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50mmHg之间较为合适;其次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作息规律,定期进行腹部彩超、主动脉CTA等检查。他建议中老年人3-5年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心血管体检,平时可按上述方法自查腹部。
来源:河南省胸科医院
责编:吴兵
审核: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