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市
地市

文旅“筑巢”,年轻“归雁”返乡创业!新县这个村有啥妙招?︱山水信阳 和美乡村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15  浏览次数:79632
核心提示: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返乡人激活归雁经济,助推农户户均年收入超20万;小油茶打造多元谱系,成为致富增收的幸福茶;艾蒿+石斛中医药,助飞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9月6日下午,乡村振兴看信阳第6站,顶端新闻携手三农专家观察团来到新县,解码曾经脏乱差的贫困小山村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返乡人激活“归雁经济”,助推农户户均年收入超20万;小油茶打造“多元谱系”,成为致富增收的“幸福茶”;“艾蒿+石斛”中医药,助飞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

9月6日下午,乡村振兴看信阳第6站,顶端新闻携手三农专家观察团来到新县,“解码”曾经“脏乱差”的贫困小山村,如何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1_1_1_山水信阳 和美乡村⑥(1)200

毛铺村“归雁经济” 实现户均年收入20万+

在距新县县城约26公里处,周河乡毛铺村就坐落在淮河支流的白露河畔。9月6日下午,顶端新闻记者走进毛铺村,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沿着青石路向里延伸,高门大院象征着曾经的繁华。

据了解,毛铺村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在历史上曾作为古商道“汉潢故道”的交通要塞而富甲一方。

“新集一圈不如丁李湾一湾,丁李湾一湾不如毛铺一家。”周河乡西河湾毛铺大湾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告诉顶端新闻记者,随着时代发展,毛铺村也因地理位置偏远而发展滞后,大多数村民只有靠外出打工才能维持家用,“现在看着干净整洁的道路,以前都是断壁残垣。”

那么,毛铺村为何能换新颜?张一谋介绍,毛铺村依托古民居这一核心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业为主线,带动当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激活了返乡创业的“归雁经济”。

“以西河为例,2014年,村里只有39个人,现在已经有300多人返乡,其中外来的‘新乡人’都有10多人。”张一谋说,毛铺村的情况也类似,60、70后是“归一代”,返乡带来的是信息、技术,80、90后是“归二代”,带来的是知识、文化。

“毛铺村目前有9家农家乐、10间民宿共计200张床位。”张一谋说,这些民宿、农家乐的经营者,都是返乡的年轻人,“户均年收入可达20-30万元,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100万。”

据了解,该村目前在已建成毛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大别山干部学院毛铺校区、新县雄关古寨展览馆、“白云艺栈”乡村美术馆、香木碓非遗文化体验区、留耕文化广场、毛铺村史馆、非遗馆、文创中心等地。

在新县,还有一个年轻人游玩的好去处——大别山露营公园。

据了解,该公园位于香山湖管理区,打造了200多亩的连片菜园,将田地变成青少年研学基地、农民变身研学辅导员。此外,这里还新发展了9家农家乐、4家乡村民宿,向游客提供豫南小吃、特色民宿、民俗活动等服务。
1_1_1_山水信阳 和美乡村⑥(1)986

新县“单一油茶”变“多元谱系”!助村民就业增收200+户

提起新县的主导产业,油茶是绕不过去的。

新县周河乡,素来有着“中原油茶第一乡”的美誉。该乡现有油茶种植面积10万余亩,占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

9月6日下午,顶端新闻记者来到的五马油茶产业园,则是周河乡最大的油茶生产加工园区。

“周河乡油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有最大的茶树群,100年以上树龄的油茶古树全乡有523棵。”新县五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泽成介绍,该乡最古老的油茶树约570年树龄,古法茶油压榨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

今年67岁的王宏全,曾经因残至贫,一直赋闲在家,也没有收入。自从五马油茶产业园建立后,王宏全便在这里负责看护工作,“一天150块钱,一个月能有3000多的收入。”

像王宏全这样的人,在五马油茶产业园还有很多。它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发展“密码”是啥?张泽成介绍,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发展之路,引导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托管种植等方式参与分红,增加工资性收入,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

“目前流转并管理农户油茶林2万亩,带动20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张泽成说。

此外,五马油茶产业园还打造文旅融合,推出“油茶花海”,举办油茶花节活动,提供研学旅行,以“走进油茶之乡,探寻油茶文化”为主题,开发“大别红营”。

在五马油茶产品展览厅,顶端新闻记者看到,除了主打产品山茶油,还有多种以油茶果为原料的系列产品。

“洗发膏、沐浴露、香皂、精油等等,销量都很不错。”张泽成说,公司在毛铺村建设智慧商店平台,持续推广系列产品“西河良油”“油茶肥皂”“油茶护肤油”“油茶口红”“油茶蜂蜜”等,变单一油茶为多元谱系。
1_1_1_山水信阳 和美乡村⑥(1)1718

泗店乡打造“艾蒿+石斛”中医药产业!助飞“农文旅”融合

位于新县南部的泗店乡,北距县城9公里,一个由“艾蒿+铁皮石斛”为主组成的中医药产业正在不断扩大。

在泗店乡余河村铁皮石斛产业园内,负责人刘庆华介绍,这里以石斛种植、加工、销售为主,可实现年收铁皮石斛鲜条2.5万公斤,石斛干花100斤,年产值约3000万元。

刘庆华介绍,产业园区还致力“农文旅”融合,未来将打造“余河铁皮石斛康养村”,深度挖掘石斛文化、中医药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研学教育、健康养生产业,“目前,园区发展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26.2万元。”

在实打实的受益方面,产业园区带动107户脱贫户参与产业分红项目,户均增收3400元,还为村民提供长期签约岗位20个,年临时用工5000多人次,年发放薪金50余万元。

“目前,园区发展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26.2万元。”刘庆华说。

除了铁皮石斛,余河村双河博艾艾蒿加工厂,在充分利用了本地丰富的艾草资源的同时,还带动余河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分水岭村等4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以上,年人均增收达15000元,临时就业岗位1000余人次。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的成果也在同步显现。

距离铁皮石斛园不到3公里的示范引领村——大畈村,从过去的“脏乱差”逐步变成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

“道路修得好,垃圾也有人清理,危房也都经过改造了。”大畈村村民黄其林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大畈村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了。

“一米菜园”“厕所革命”“污水净化”“垃圾分类”……短短几年间,这些工程都在大畈村落地,村民们也都的的确确获得了实惠。

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成光表示,新县将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联农富农结合起来,建成了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80%以上农户在农文旅产业链上受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同步推动‘五大振兴’上打通路径、探索模式,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黄成光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