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白刘阳
十年前,没人能想到,一场全球肉类贸易的盛会,会落子中原。
而今,这一想象正成为现实,盛事再启。2025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场被业内称为"全球肉业生态第一展"的盛会,不仅是一场产品的展示、一次商贸的对接,更是一次产业能量的集中释放——它背后,是河南从"中国粮仓"迈向"世界肉案"的雄心。

△2024年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
【为什么是河南?】
"开着三轮进去,开着大奔出来。"这句在冻品贸易商中流传的俗语,描述的正是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的财富效应。而如今,这句话或许可以延伸为——"参与展会进来,带着全球订单出去"。
河南凭什么承接这样一场国际级肉类博览会?答案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基因之中。
"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是许多沿海城市都不具备的。"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任、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董事长邱新航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从郑州发货,一天可达全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把进口牛肉卖到全国各地。"这位从业三十余年的行业领军者道出了关键所在。
河南是人口大省,拥有近一亿人口的内需市场,肉类消费潜力巨大。与此同时,河南也是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之一——双汇、牧原等世界级企业扎根于此,雨轩、九多肉多等新兴品牌快速崛起,形成了从养殖、屠宰、加工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进口牛肉的销售定价权,在一定程度上由郑州市场决定,这就是业内所称的“进口牛肉郑州价格”。邱新航透露,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年交易额超两千亿元,其中进口牛肉占比近70%,是国内最大的冻品集散地之一。而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速冻食品更是占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三全、思念、千味央厨等品牌从这里走向全国人的餐桌。

△2024年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现场图片
【从"一条鱼"到"全球肉"的跨越】
上世纪90年代初,邱新航在郑州中原集贸市场开了家"四季鲜鱼行",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蹬着三轮车送货。三十年后,他掌舵的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已成为中国冻品流通的"心脏"。
"我们从牛羊肉加工厂起步,经历水产大世界,再到如今的物流港,每一步都是被产业推着走。"邱新航在采访中回忆。这条发展路径,也正是河南肉类与冻品产业发展的缩影。
二十世纪90年代,国营冷库转型为批发市场,个体商户开始聚集;二十一世纪00年代,冷链物流崛起,河南成为中部冻品集散中心;二十一世纪10年代,进口肉类爆发式增长,郑州成为国际牛肉贸易枢纽;二十一世纪20年代,预制菜、央厨产业园兴起,产业链不断延伸。
"你现在在郑州能买到全球任何品类的冻品,从巴西的牛腩到阿根廷的红虾,从澳洲的和牛到丹麦的猪肋,这里应有尽有。"邱新航说,"郑州不只是河南的郑州,它是中国的郑州,更是世界的郑州。"
【强强联合打造会展新模式】
2024年3月,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在武汉创下27万平方米、35万人的参展纪录,被誉为“中国食材供应链第一展”。而同年10月,良之隆集团与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莲菜网等联手,在郑州举办了首届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
“这不是简单的展会合作,而是产业生态的融合。”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项目负责人刘强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联姻是多种优势的完美互补。
他进一步阐释:“我们是产业人办展,不是会展人办展。我们每天都在和市场打交道,知道厂家要什么,餐厅缺什么。”这种独特的产业视角,让良之隆集团在展会策划和执行上更懂行业痛点。
而中原四季物流港则带来了深厚的产业根基。拥有2000多家冻品商户的实际交易平台,掌握全国肉类货源与价格话语权。这种产业实力与会展专业的结合,让博览会不再只是"展",而是"交易场+信息场+生态场"。
莲菜网CEO胡建强在项目说明会上补充道:"我们三家主办方——四季水产物流港、良之隆集团和莲菜网,都是产业中人。这种深度融合,让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个展会,更是一个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雨轩食品董事长王峰深有体会:"一个展会能让你在三天内见到全年想见的客户。它不仅是卖货,更是立品牌、建生态。"这家从河南本土成长起来的羊肉龙头企业,在展会尚未开启时,即与国外厂商初步敲定了大额订单。

【一场展会改变一个行业】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对许多冻品贸易商来说,参加此次展会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展会对产业链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这场展会是资源对接平台。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场展会参展范围囊括肉类食材、水产食材、果蔬制品、面点冻品、调味品、机械设备、冷链物流、酒店用品等多个产业,肉类产业全链条将在这里集中呈现。
这场展会也是行业风向标。从肉制品到餐饮全链条食材,从冷链技术到餐饮数字化,新产品、新技术在这里集中亮相。
这场展会更是认知提升的课堂。展会同期将举办20多场论坛和峰会,涵盖肉类贸易、央厨建设、餐饮数字化、卤味产业等热点议题。
邱新航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展会,而是一个全球肉类产业的'郑州坐标'。”这位行业老兵的话语中,透着对产业未来的坚定信念。
【从"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
2025年第二届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规模将从首届的3万平方米跃升至6.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2000家,专业观众预计突破12万人次。而这背后,是河南肉类产业从"量"到"质"的跨越。
刘强描绘了展会的战略布局:"每年春季3月28日,大家到武汉参加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每年秋季10月28日,来郑州参加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南武汉、北郑州,从早春,到金秋’,这一南一北、一春一秋的格局,将形成全国餐饮食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支点。"
胡建强则从产业生态角度补充:"我们正在推动郑州申报'中国卤味之都',打造卤味产业城,建设中国最大的卤味深加工基地。"
河南正从单纯的贸易集散地,向研发、标准、品牌、金融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升级;依托"一带一路"与郑州国际陆港,河南成为全球肉类进出的重要枢纽;冷链物流、电商平台、智慧央厨等新业态正在对产业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十年前,有人说:"河南没有海,怎么做全球海鲜贸易?"
后来,中原四季物流港用"买全球、卖全国"回应了质疑。
如今,又有人说:"河南不是会展强省,凭什么做国际肉展?"
而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的又一次落地开花结果,正是河南用产业实力写下的新答案——
这里不是牛羊肉生产大省,却能定价半壁江山;
这里不靠海,却能让全世界水产食材在此集散;
这里不是会展之都,却能用一场肉展,撬动全球餐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