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货量增长20%的背后,是河南顺丰的“新质生产力”答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5  浏览次数:13196
核心提示: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吴军 实习生 冀艺星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已不再是光棍节的戏称,而是演变为一场横跨近一个月、考验全社会供应链韧性的马拉松。当消费者还在为满减优惠精打细算时,河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顺丰)的智慧物流体系早已悄然运转。今年双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吴军 实习生 冀艺星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已不再是“光棍节”的戏称,而是演变为一场横跨近一个月、考验全社会供应链韧性的“马拉松”。

当消费者还在为满减优惠精打细算时,河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顺丰”)的智慧物流体系早已悄然运转。

今年“双十一”从10月20日便拉开帷幕,战线拉长,高峰分散。在这场年度大考中,河南顺丰的表现已不仅仅是业务量的比拼,更成为观察中国物流行业如何通过科技与模式创新,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驱动”的一个绝佳样本。

20%货量增长下的“动态平衡术”


面对超过20%的货量增长,河南顺丰展现出的不是简单的人力物力堆砌,而是一套精密的“动态平衡术”。

在中转环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大型中转场在高峰期的人力配置较平日提升约三分之一,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精准投放。更令人惊叹的是,末端快递员的日均派送量也提升了30%,业务量大幅攀升的同时,服务质量依然保持稳定水准。

与此同时,其运力系统也展现出惊人的弹性。河南顺丰通过科学租赁外部车辆,构建起一张灵活响应的物流网络。这套体系将以往集中爆发的业务高峰,转化为可预测、可管理的节奏,在洪峰过境时依然保持全程稳定与畅通。

ScreenShot_2025-11-05_195006_055

此外,今年的洪峰中,一股“逆流”格外汹涌——退换货。据河南顺丰方面预估,其逆向物流业务量同比增长高达30%。这背后是电商平台“放心买、随意退”的服务升级,也彻底改变了“双十一”的物流形态:从过去单一的“揽收-派送”双高峰,演变为“揽收-派送-退货”三个紧密衔接的波峰。

而河南顺丰通过承接抖音平台的官方退货业务,提供1小时内上门取件等服务,不仅消化了这股“逆流”,更将其转化为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驱动“效率革命”

如果说弹性网络是河南顺丰的“外家功夫”,那么科技投入则是其应对高峰的“内功心法”。

今年“双十一”,河南顺丰在河南地区投入了近亿元的自动化设备。在郑州新投用的中转场,一台小件自动分拣机每小时可分拣4万票快件,相当于40名工人一天的作业量。更关键的是,分拣差错率也实现了大幅度降低。

ScreenShot_2025-11-05_195023_111

另一大亮点是无人叉车的规模化应用。在河南顺丰的一个中转场中,40多台无人叉车编成小组,沿着设定路线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不仅解决了夜间人工作业易疲劳出错的问题,其稳定性和效率也远超人工作业。

这些“黑科技”的投入,直接回应了“货量增长20%,为何并未出现往年爆仓”的疑问。

河南顺丰营运部调度负责人何利修表示,自动化系统的高可靠性,让中转环节得以从容应对业务洪峰。这标志着,物流行业的竞争范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比拼处理能力的“规模之争”,全面迈向优化成本、效率与体验的“价值之战”。

河南顺丰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地面。在大型无人机应用领域的前瞻研究,河南顺丰正致力于激活超高速物流的新路径。探索“郑州-北京”等航线,正是为高时效、高价值的物流需求,寻找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其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利用“动检车”开设至重庆、深圳的高铁物流线路,同样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体现。这些举措共同勾勒出河南顺丰作为行业龙头,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驱动,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从仓库到街头,无人车何时驶入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在河南顺丰的智慧物流体系中,无人车早已不是新概念。园区内,数十台无人叉车沿着预定轨道灵活穿梭,组成一道精准高效的流动风景;而在更多元的场景中,这项技术的潜力正被不断激发——从清晨四点的鲜奶定时配送,到无接触的退货短驳服务,无人叉车正在证明其在固定线路、全时段作业下的独特价值。

ScreenShot_2025-11-05_195042_482

看着这些在封闭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智能载体,人们不禁思考:当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场景已经验证,为何在连接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消费者每日生活的街道或是社区中,却难见它们的身影?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些承载着未来生活方式的无人车,尚缺乏在开放道路上规模化应用的明确规范。

这道看似微小的“路权之惑”,实则牵动着每个人对更优生活品质的共同期待。从园区到社区,从示范点到普及化,无人车的旅程恰是中国创新从技术突破走向社会融合的缩影。它深刻揭示了一个现实:当技术创新已准备好赋能生活时,社会观念的接纳与规则环境的构建,同样需要快步跟上。唯有技术与规则同频共振,智慧城市的蓝图才能真正照进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今年的“双十一”,河南顺丰向消费者展示的,不再是一个被动应对包裹洪流的“搬运工”形象,而是一个主动运用科技重塑生产流程、优化资源调配的“智慧物流服务商”。它通过弹性网络消化了增长,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实现了效能的跃升,同时也直面了政策滞后于技术的现实困境。

河南顺丰的“双十一”故事,恰恰是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人们正在学会如何用“新质生产力”的工具,去解决发展中的新老问题,而这个过程,需要企业的勇毅,更需要社会的智慧与政策的包容。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