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文化+科技”生活更美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5  浏览次数:10308
核心提示:――第十四届文博会走笔

    在第十四届文博会河南展馆里,来自叶县的许公宁编钟演奏吸引了众多宾客驻足。⑨3张磊摄

 

    这是一场文化与科技碰撞的盛会。

    集全息成像、裸眼3D等技术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仿若回到宋朝繁华盛世;戴上VR头盔便置身于一场体育赛事直播之中;三面沉浸式体验的苏州园林,移步换景……5月10日至14日,第十四届文博会在深圳火热举行,记者走访发现,融合了智能创造、互联网技术的“文化+科技”成果,正在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无限可能。

    “文化+科技”成最大亮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河南展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得到充分体现,古老的文明通过最新的技术点燃了新的生命。展厅入口处,来自叶县的许公宁编钟演奏出的古今中外音乐悠扬高远,备受追捧。“许公宁编钟是目前我国出土形制最多的一套编钟,但现场演奏的这套编钟是复制品,音色可与原编钟媲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省文物复仿制产业的技术水平。”叶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董建立说。

    展厅内,由郑州智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17米长、2米宽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展示区、中华之源·姓氏文化光影秀展示区,通过全息幻影、VR/AR虚拟体验等技术,大家可了解大宋的繁华、姓氏来源,古老的华夏文明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碰撞,再次唤醒传统文化的记忆。

    这只是这次盛会“文化+科技”的一个侧影。在江苏馆,沉浸式体验空间技术让你“穿越”至千里之外的苏州园林;拓普互动展示了时空穿梭、宇宙飞行,吸引了众多观众排队体验。

    文化产业迈入新天地

    在郑州馆,少林音乐大典、中原福塔、百骏图等形式多样的中原豫锦,吸引了众多宾客前来洽谈。该馆负责人张涛说,“豫锦畅销原因在于依托自主开发的像景技术,把不同颜色的丝线逐行编织成布艺字画,既呈现传统文化,又充满时尚创意。”文博会上,像中原豫锦这样让生活充满“小确幸”的文创产品比比皆是。在深圳龙华馆,一套超级精美的瓷器让游客驻足,这套餐具的主色调——西湖蓝来之十分不易。该馆负责人说,设计师在西湖边上住了一个多月,偶尔发现上午9时的太阳照射在湖面上的颜色很美,遂以此为餐具底色,设计出了这一整套陶瓷餐具。

    如今,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在郑州智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增华看来,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催生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也明确提出,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创造的基本要素,以文化创意引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

    目前,我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业态,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数字马街、数字太极等。省社科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宋艳琴认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她说,河南亟须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平台,在各地高新区打造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来源:河南商报网
编辑:河南商报网 张梓玟
商报网最后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