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居
家居

如何破解“数据孤岛”,张近东代表建言参照银联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14  浏览次数:9918
核心提示:看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大数据,多次强调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壮大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一定有强烈的共鸣。继去年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体系后,张近东今年再提数据共享。大数据是正在崛起的数字中国
看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大数据”,多次强调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壮大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一定有强烈的共鸣。继去年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体系后,张近东今年再提数据共享。

大数据是正在崛起的数字中国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企业运用互联网,壮大新动能的重要基础。张近东认为,“数据不能割裂,更不能垄断,而要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资源,简单地说,大数据也要‘改革开放’。”

从互联网支付、位置服务到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管理迫在眉睫,在张近东看来,目前我国的大数据管理和使用,存在割据、缺失的现象,数据安全仍是软肋。

他建议,要共建共享数字中国开放平台,逐步加大引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利用技术融合优势,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

图片1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大数据难共享,“数据孤岛”亟待打破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果说当时大数据还是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幕后英雄,那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数据已经走到前台,被赋予无限期待。

“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时出现的大数据,编织起了数字中国的丰富表情。

大数据正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以物联网为例,预计到2020年,各种传感器、新型物联网设备,桌面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以及各类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交织成一个由300亿到500亿台设备组成的庞大网络。

图片2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然而,从大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统一管理,将其转化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实现市场价值,却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大数据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少基础性、关键性数据仍被众多机构束之高阁,少数大型互联网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安全和企业机密等原因拒绝向社会提供关键数据,全社会数据共享开放程度并不高。

更让人担忧的是,尽管不少数据已接入各个共享开放平台,但由于缺乏共同规范,经常会出现采集数据难,使用数据效率低下等难题。各级政府机构和各个企业的数据平台无法交互共享,这对数据采集、对接、共享、开发、管理都会带来极大隐患。

“这意味着,我国数据产业仍处于垂直分割状态,数据的持有者、开发者、使用者相对分离,数据不能流动共享,无法最大程度利用数据为社会治理和企业发展提供动能。”张近东说。

他建议,国家应把数据平台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建设,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让广大中小型企业能够与部分已经具有领先优势的巨型企业在数据领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打破数据壁垒,杜绝数据垄断。

而如此广泛的社会需求,需要国家加快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张近东建议,由政府牵头,参考银联、网联模式,以企业机构为建设和运营主体,将政府、社会的数据汇聚和管理,建立国家级的跨地域、跨行业的开放数据的统一管理平台,为数据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大数据面前无隐私,数据安全立法要跟上

数据作为一种越使用越增值的社会财富,正在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彰显价值。

与此同时,数据安全问题越发凸显。张近东说,“数据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数据存在被操纵的可能,数据流通环节的信任和确权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政府、企业之间,形成各自的‘数据孤岛’,无法发挥数据产业的真正价值。”

图片3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

张近东认为,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手段,对数据自动分类、终端和网络中行为数据的检测和分析,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针对大数据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的隐患,张近东代表提出,需尽快推动数据领域的立法工作,通过人大立法机构,成立立法推进委员会,加快数据采集、开放、共享、安全、使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立法,建立数据标准、界定数据边界,建立数据领域的法制基础,对平台数据进行分级管理,并规范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内容及形式。

在他看来,具有去中心信任机制、防篡改、记账透明、共监管和可追溯性等优势的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安全领域大有可为。

他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相融合,能够成为解决数据安全短板的一剂良药。“我建议,在共建社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的过程中,逐步加大引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利用技术融合优势,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