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织密舆论防护网:医院舆情应对与网评员队伍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12148
核心提示:医院急诊等了 3 小时还没看上病,是不是故意拖时间?医生开的药比外面贵,这里面有猫腻吗? 打开社交平台,类似的医院相关吐槽并不少见。对医院而言,一句不实抱怨可能引发连锁质疑,一次应对不当甚至会激化医患矛盾而做好舆情应对、建强网评员队伍,正是守住
“医院急诊等了 3 小时还没看上病,是不是故意拖时间?”“医生开的药比外面贵,这里面有猫腻吗?” 打开社交平台,类似的医院相关吐槽并不少见。对医院而言,一句不实抱怨可能引发连锁质疑,一次应对不当甚至会激化医患矛盾 —— 而做好舆情应对、建强网评员队伍,正是守住医疗公信力、化解舆论风险的关键抓手,既需要 “快速灭火” 的智慧,更需要 “提前布防” 的能力。

舆情应对:把握 “快、准、暖”,化解矛盾于萌芽

医院舆情往往带着 “民生痛点” 属性,患者的不满多源于 “就医体验落差”,若一味回避或强硬回应,很容易让小问题演变成大争议。做好舆情应对,关键要抓住三个核心:

“快” 字当头,别让谣言跑在回应前。医院舆情发酵速度快,尤其是涉及 “安全”“收费”“服务态度” 等话题,往往几小时内就能扩散。去年某医院发生 “患者输液后不适” 事件,家属在朋友圈吐槽 “医生不负责任”,半小时内被本地博主转发。医院舆情小组 10 分钟内联系科室核实情况(实为患者过敏体质未提前告知),20 分钟内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关于患者输液反应的说明》,附上过敏处置过程、医生沟通记录,同时联系家属当面解释 —— 因回应及时,最终未引发大规模质疑。

“准” 字托底,不回避问题更不模糊表态。患者反感的不是 “有问题”,而是 “被敷衍”。有些医院面对舆情时,习惯用 “感谢关注”“会加强管理” 等套话回应,反而让公众觉得 “没诚意”。正确的做法是 “摆事实、讲清楚、给方案”:比如遇到 “挂号难” 吐槽,不能只说 “会增加号源”,而要具体说明 “下周起每周三、五各加 20 个专家号,同时开通老年人电话预约通道”。

“暖” 字收尾,用共情拉近距离。舆情应对的本质是 “沟通”,不是 “辩论”。去年某医院被投诉 “护士态度差”,调查发现是护士因抢救急诊患者,对等待换药的患者说了句 “稍等”,引发误解。医院回应时没有辩解 “护士太忙”,而是先道歉 “让您等待时感到被忽视,我们很抱歉”,再说明 “当时护士正在抢救心梗患者,后续已安排专人跟进您的换药需求”,最后附上护士日常工作视频(包含深夜加班、帮患者打水等画面)—— 不少网友评论 “原来护士这么不容易”,反而扭转了舆论风向。

网评员队伍:建强 “主力军”,传递医疗正能量

如果说舆情应对是 “灭火”,那网评员队伍就是 “巡逻队”—— 不仅要在舆情发生时发声引导,更要日常传递医疗行业的温暖,减少公众对医院的误解。建强这支队伍,要避开 “只靠行政人员”“只喊口号不做事” 的误区,重点做好三点:

选对人:让 “懂医疗、会沟通” 的人牵头。网评员队伍不能是 “临时凑数”,最好由 “多元组合” 构成:临床医护占 60%(比如急诊科医生、儿科护士,他们熟悉一线工作,能讲出真实的医护故事)、宣传科人员占 20%(负责把控内容合规性、舆情技巧培训)、法律顾问占 10%(应对涉及法律争议的舆情)、行政人员占 10%(了解医院政策流程)。

教方法:别让网评员 “不会说、不敢说”。医院舆情应对与网评员队伍建设,从来不是 “为了控评”,而是为了搭建 “医患沟通的桥梁”—— 既要在舆论风险来临时守住底线,更要在日常中让公众看到医护的坚守与温暖。当网评员的声音能化解误解,当及时的回应能安抚焦虑,医院才能真正在公众心中建立起 “可信、可敬、可亲” 的形象,让医疗公信力扎根在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里。
(郑州市中心医院宣传科 陈亚平)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