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传承创新破解食管癌难题,“河南方案”彰显团队力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12  浏览次数:13252
核心提示:在河南,食管癌年增病例占全国近三成,这片曾被吃饭噎着要人命 的恐惧笼罩的土地上,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正续写着抗癌传奇。从邵令方先生在林县点燃防治星火,到邢文群主任带领团队屡破国际难题,他们以传承为根、创新为刃、团队为盾
顶端新闻记者 熊卓甜

在河南,食管癌年增病例占全国近三成,这片曾被“吃饭噎着要人命” 的恐惧笼罩的土地上,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正续写着抗癌传奇。从邵令方先生在林县点燃防治星火,到邢文群主任带领团队屡破国际难题,他们以传承为根、创新为刃、团队为盾,让“河南方案”响彻世界,更让无数患者重获“食”光。​

1(1)

手术灯影里的传承:邵令方精神的基因延续​

“邵令方先生扎根林县,发明我国第一台食管胃吻合器,创办全国首个食管癌学习班的身影,是刻在科室基因里的烙印。”邢文群指尖划过书籍表示,正是这位获“人民好医生”称号的科室奠基人,将手术切除率提升至95%以上,为团队奠定了技术根基。​

而这份传承早已融入日常。

“小时候听长辈说‘吃饭噎着要人命’,后来才知是食管癌症状”,这样的民间认知,让团队始终扎根胸外科领域深耕不辍。

胸外科团队始终以邵老“对生命敬畏、对技术苛求”为标尺。

面对肿瘤侵犯主动脉的林州老人,团队联合多学科力量历经8小时手术,成功为老人延续了五年健康生活。“胸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要能扛起生命的重量”。

如今,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级食管癌专病诊疗中心,科室累计完成食管癌手术2万余例,跻身国际手术经验最丰富的单位之列,邵令方精神已化作2万余份手术记录的精准数据、数万份会诊单的细致建议。​

MDT会诊室的突破:团队智慧改写患者命运​

“多学科协作就是最大程度让患者少走弯路。”这是科室全员达成的共识。

此前,各科室曾有不同的诊疗逻辑,外科追求根治性切除,内科侧重全身治疗。团队的破解之道是建立“患者中心”评价体系:“无论哪个科室的方案,都以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为最终标准。”

如今,MDT会诊已成为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一大诊疗特色。作为食管癌、肺癌MDT核心团队,科室每周开展的MDT会诊会,总能改写复杂病例的命运。

自2018年建立全周期MDT体系以来,科室每周开展2次深度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曾有位62岁患者,巨大食管肿瘤紧贴主动脉,多地求医被拒。团队通过MDT制定“预康复”计划,先进行两周营养支持与肺功能训练,再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多学科团队持续跟进护理,患者康复后专门送来感谢锦旗。

微创手术室的革命:技术创新背后的团队攻坚​

微创手术室里,30厘米传统切口早已被3个0.5-1厘米的“钥匙孔” 取代,但这背后是整个团队的磨剑。

“这不是简单缩小切口,是邵老‘技术革新为民’理念的当代实践。” 团队医生手持腹腔镜操作杆,屏幕上胸腔内的精细结构清晰可见。作为胸部肿瘤微创手术领域的骨干力量,该团队创下年均千余例微创手术的纪录。

微创技术的获益实实在在:传统食管癌手术患者要在ICU待3-5天,现在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住院时间从15天缩短到7天左右。此外,团队创新的食管胃手工吻合技术,将吻合口瘘发生率大幅降低,吸引众多国内外同行前来参观学习。2016年,科室在省内率先引进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成功破解肺部微小结节诊断难题。

微创技术的普及离不开标准化培训。2015年科室成立微创技术培训中心,2016年获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认证,至今已为全国培养300余名微创外科医生。

“我们把手术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流程,单孔胸腔镜操作步骤、术中止血关键节点,都做成视频教程免费分享”,这正是对邵令方先生毫无保留传授技术精神的延续。

实验室到国际舞台:“河南方案”的团队密码​

自2015年以来,胸外科团队开展了食管癌HCHTOG系列临床试验。

“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自娱自乐,要解决临床‘卡脖子’问题。” 这是科室坚守的科研理念。

2025年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年会上,团队主导的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研究(HCHTOG1903)作为口头报告亮相,被国际专家赞为“中国数据”“河南方案”。同年,在ISDE 大会上,团队的 HCHTOG1909 研究以口头报告形式呈现,聚焦新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免疫化疗的疗效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参考。

据悉,HCHTOG1903研究纳入400余名患者,证实新辅助放化疗在控制术后复发上的显著优势,为全球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照。该成果凭借详实数据与严谨论证,有望革新国内诊疗指南、推动临床规范化进程,对提升我国食管鳞癌诊疗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谈及科研与临床的关系,团队医生表示:“二者是分不开的,就像医生的左手和右手。手术台上遇到患者复发的难题,就是科研的突破口;科研有了成果,又能反过来优化手术方案、调整治疗流程,让更多患者受益。”

科室每周都会召开“病例 - 课题对接会”,年轻医生遇到的复杂病例,可能成为下一个科研课题的起点;而科研小组得出的结论,会第一时间转化为临床操作指南,比如新辅助治疗的用药时机、微创吻合的改进技巧,都是这样在临床与科研的联动中不断完善。

如今团队承担“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等20余项课题,发表论文数百篇,参与制定10余部国内外指南,获省级科技成果多项,更开展全球首个食管癌新辅助免疫化疗III期试验 ——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专家领衔的团队协同作战。​

传帮带的力量:为团队托举未来​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凝聚团队合力才能走得更远。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传帮带”的氛围无处不在。

“手术时前辈总说‘慢一点,看清楚再下刀’,遇到复杂情况会站在年轻医生身后,手把手指导到操作稳定。”有团队年轻成员回忆,一次高难度手术中患者突发房颤,资深医生一边安抚紧张的年轻同事,一边精准指导止血,“前辈的手稳得像定海神针,我们瞬间就不慌了。”

科室牵头成立“师徒结对”计划,为每位年轻医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遇到外出学习的机会,资深医生总会把名额让给团队里的年轻人,自己则留在科室处理日常诊疗;有医生发表学术论文,前辈会逐字逐句修改,甚至熬夜帮忙查文献、补数据。

团队成员坦言:“科室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里有毫无保留的技术传承,有并肩作战的默契配合,更有共同对抗肿瘤的坚定信念。”
邵令方先生的雕像静静矗立,他身后,这支传承初心、闪耀智慧的胸外科团队,正继续书写河南抗癌事业的新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